912.他之所以是他,時間給出的答案(1 / 2)

晚上秦鍵在段冉的陪同下聆聽了諾曼的學生四重奏音樂會。

上半場的作品清一色兩首貝多芬作品,下半場是一些浪漫主義時期作品以及返場尤諾曼本人與學生一同演奏的一首全新作品。

比起伽馬鋼琴重奏團的那一場,來看這場音樂會的人可以用寥寥無幾來形容。

所以整場音樂會下來,台下的反應也就是偶爾冒出的幾個掌聲。

不過這也讓秦鍵享受了一場環境安靜舒適的音樂會。

拋開下半場而言,隻談上半場的貝多芬作品。

幸好他在音樂會前對今晚的音樂會做了一番功課。

作為一個對於弦樂不夠專精的聽眾。

單從各個聲部所演奏的音準音色以及演奏者的肢體修養來看,這無疑是兩部很符合現代舞台所需求的貝多芬作品展示。

尤其是其中op.135f大調四重奏作品中的第一樂章,成片斷狀的旋律線被四名學生樂手以流動般的連串弓法演奏出來,給人以無比歡快的感覺。

尾聲處,在最精致的金縷銀絲音響之後,一個強到駭人到收尾音將整部作品精氣神一並貫穿。

通篇聽下來,整個作品中沒有哪個樂句表現出了1800年之前所該有的模樣。

這一點,也正符合貝多芬晚期寫作四重奏的特色。

所以如果沒有蘭頓先前的個人說辭,秦鍵會為這首作品打上“這就是貝多芬作品該有的樣子”這一標簽。

隻是現在他有些猶豫。

不過也好,至少這給了他一個可以繼續探究的基點。

他可以嘗試著站在蘭頓的角度來分析——這首作品的演奏為何不可以穿上純正貝多芬的外衣。

音樂會結束回到家之後,借著段冉繼續幫他整理行李的功夫,他一個人坐在陽台上戴著耳機繼續研究了起來。

他的做法很簡單,就是聽世界公認的版本,然後找差異。

於是他先後聽了三個版本的op.135第一樂章。

分彆來自巴托克四重奏演奏團、韋格四重奏演奏團、以及一個相對有些年代的布什四重奏演奏團。

可三個版本的錄音聽下來,他隻能說,自己之前在音樂廳裡的判斷確實有些武斷了。

單是錄音中三個重奏團在音樂中所表現出的那種劍氣合一般的默契就足以讓人將今晚諾曼學生所演奏的現場拋之腦後。

這並不是說四名學生的專業水平有時水準,輪單打獨鬥的能力,他相信這四名校友都是好手。

隻是四重奏並不是把四個人拉到一塊就可以了。

以韋格四重奏樂團的演繹為例。

音樂一開始,當耳機裡第一主題忽然跳出的那一刻,給秦鍵的感覺就是仿佛整個世界一下回到了十八世紀維也納風格的輕盈和清晰。

他不用去仔細分彆每一個樂句是不是符合時代精神。

四個人渾然一體。

他的所有注意力都被連續的音樂前進所吸引,他顧不上去思考這是不是貝多芬,他覺的他就是在聽貝多芬。

這一點與車爾尼在奏鳴曲集裡演奏的感覺有些相似,音樂一出來,聽覺神經就被完全挑逗了起來。

秦鍵也作出了一種假想。

如果將諾曼手下的四個樂手換成四個真正的大師級職業樂手,依舊按照其樂思來排演,出來的效果是否又會有什麼不一樣?

這隻是一種無法實現的假想,其結果他也不得而知。

不過有一點他可以肯定,此次來維也納的尋找貝多芬一行,不會太過順利。

當然,他也不期待順順利利。

唾手可得的東西總不會給人太多安全感。,

就像他選擇了蘭頓而沒有去選擇那些貝多芬名家的學子學孫。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