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朱瞻基是不懂製作這些的,包括水泥,商會主要的賺錢的方式,其實更多的是管理方式上,以及他這個太孫殿下作為背景。
不過這樣子一來,雖然依舊賺錢,但其實能夠賺的也是有限的,主要是沒有金手指,他自己搞不出壟斷的暴利產品,屬實有些給穿越大眾們拉低了下限。
不過好在現在不一樣了,十五年沒有外掛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複返。
而這玻璃也屬於他繼水泥後,拿出來的第二種不屬於這個時代的技術了。
畢竟穿越小說看了那麼多,誰不知道玻璃這玩意兒是暴利啊?
彆說什麼說古代銅鏡不比玻璃鏡差?先一下了解銅鏡製作工藝。
想想要製作一塊巴掌大小的銅鏡需要一個成熟的工匠費時費力花費多長時間,才能打磨成那種不比玻璃鏡差的銅鏡?
而這隻是巴掌大小的銅鏡,技術可以算是比較簡單的了,然而銅鏡每大一分,對打磨的技術,以及耗費的精力就會提升數倍。
像是後世發現最大的銅鏡也不過長115.1,寬57.5,厚度僅為1.2厘米,這就是號稱中華第一銅鏡的“西漢矩形五鈕龍紋銅鏡”。
然而想要製作這麼一麵銅鏡,不說其它工藝,單單是打磨出來,就不是短時間能夠完成的。
然而換做玻璃,哪怕是技術不成熟,也不過就是多費幾份沙子罷了。
但是隻要製作出來,絕對是奢侈品裡麵的奢侈品。
所以千萬不要小看玻璃鏡在古代的價值,因為銅鏡其本身便就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
能夠取代銅鏡,本身就能說明玻璃鏡的成功了。
而且玻璃的作用也並不是隻有單單製作成玻璃鏡這麼一種產品,還有其他的各種玻璃工藝品,同樣也是一種當成奢侈品來賣的東西。
像是什麼玻璃瓶,玻璃球,玻璃杯,玻璃雕塑之類的。
雖然單純的透明玻璃基本上都沒瓷器這些好看,甚至是元朝傳入的琺琅漆也就是搪瓷都比不上。
但是這些玻璃工藝品的製作方式比起瓷器簡單啊,就是人工吹,考驗的也是工匠技術罷了,而這也恰恰是朱瞻基最不擔心的地方。
不僅如此,玻璃也是可以有顏色的,朱瞻基提供的技術裡,不僅有無色透明玻璃得製作技術,還包含了有色玻璃的製作技術。
而且玻璃這東西不僅可以在大明當奢侈品賣,海外同樣也是可以,甚至更貴。
雖然這個時間點上,國外已經出現了透明的玻璃,甚至很早以前就有上貢到中國的,但是技術上其實並不成熟,一來透明度沒那麼高,二來製作不了大塊的玻璃。
但是就這依舊成了威尼斯的最負盛名的工藝,靠這東西,現在的威尼斯人可是賺了不少了,幾乎家家戶戶都在燒,朱瞻基的想法也不多,就是簡單的依靠跨越時代的技術來搶個生意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