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現在的皇帝不是天啟帝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陳然出言安慰“可以了。”
前朝帝師還能做到閣老,已經是可以了,想要得到一如既往的信任,怎麼可能。
“我知道。”孫承宗的神色有些頹廢,看來是被吳襄他們的打敗給打擊到了。
畢竟號稱一萬五千大軍,在冊一萬二三,可上了戰場隻剩下六千,真正能打的隻有千餘家丁。
這種事情赤果果的擺放在麵前,孫承宗心臟病都要犯了。
“每年數百萬兩的遼餉,就養出了這些...”
孫承宗氣的想要說臟話,可他的教養又不允許,隻能是憋在心裡憋的難受。
在陳然看來,與千年已降那些動輒數十萬控弦之士的北方勢力相比,建奴的實力也就是一般般。
之所以那麼猖獗,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明軍太爛了。
一萬多大軍,能打的就一千多,再加上從皇帝到大臣都是胡亂指揮,能打贏才有鬼。
“彆想那麼多了,寫奏疏吧。”
孫承宗與陳然的聯名奏疏,很明顯非常有效力。
或者說,值得皇帝與朝中大臣們的高度重視。
兩位前線的最高將領,同時表態不能用添油戰術去救援大淩河堡,誰若是對此持有反對態度,再打敗仗那是要負責任的。
哪怕是皇帝,也要遭受名聲上的壓力。
“陛下,臣覺得這等事情,還得以前線主帥的意思為主。”
“陛下,臣附議。”
有周延儒與溫體仁兩位大佬打掩護,神色不愉的崇禎皇帝,最終還是應了下來。
不過他也留了個尾巴“若是因為救援不力導致失城陷地,必須有人擔負起責任來!”
大家都懂,甩鍋嘛。
大明的各路援軍的確是已經
出發。
滿桂帶著宣大的兵馬,趙率教帶著薊鎮的兵馬,英國公世子張之極帶著三大營兵馬,高第帶著三海關兵馬,以及遼鎮駐守各處堡壘的兵馬,都在源源不斷的彙聚。
甚至於,崇禎皇帝的聖旨,都送去了遙遠的川地,調派白杆兵去增援大淩河堡。
這年頭沒飛機沒高鐵,考慮到時間與路程,大部分的援軍都不可能趕到戰場上。
同樣的,陳然也不願與太多地方的援軍一起打仗。
混了這麼久,他很了解客軍的地位與待遇。
真正能等到的援軍,其實就是薊鎮,三大營,山海關以及遼鎮本地兵馬。
“什麼?停下了?”陳然有些不敢置信的詢問“誰停下了?”
“是英國公世子。”當著人家女婿的麵,孫承宗還是留了些麵子的“帶著三大營的人留在了山海關沒來,說是駐守山海關,護衛京師。”
“嘿。”
陳然都被自己的老泰山給逗樂了“既然害怕,為何要來?”
還能為什麼,打贏了分好處,打輸了甩鍋唄。
躲在山海關,真是個好借口。
陳然懶得搭理,轉而詢問“遼鎮各部都集結了?”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