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府官員們,對殷主將更是推崇倍至,一事一樁總要先稟明了殷主將,聽了他的意見再做主張。
百姓們敬他若神臨降世,殷主將外出幾次體察民情,山東百姓更是夾道相迎。
常寧伯很清楚,唯有殷主將坐鎮山東,才能震懾氏族,將山東改頭換麵,翻天覆地。
殷主將一走,各府的官員怕是憚壓不住氏族。
殷懷璽道:“山東積弊成患,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徹底治理,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我受命平亂,卻是不好滯留山東,如此便有大逆之嫌。”
常寧伯也知道這些,原是想上疏朝廷,向皇上奏明山東情況,看看是否可以先押解李其廣,及一乾氏族們先行回京。
哪知殷主將已經遞了回京的奏請。
殷懷璽看出了常寧伯的心思,話鋒一轉:“常寧伯的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山東局勢雖然穩定了一些,但氏族仍然是積患為禍,也須派軍坐鎮,倒是可以讓東寧王,暫時協助山東各府,治理山東積弊。”
常寧伯一聽這話,狠拍了一下大腿:“對啊,我怎麼沒想到這一點?東寧王封地就在東南一帶,與山東比鄰,由他協助各府官員,治理山東,解決山東積弊也更順理成章一些,等回去了,我就向皇上奏明山東情況。”
周令懷唇畔微彎,沒說話了。
第二日,趁朝廷任命的文書還沒下達,虞宗正一早就約見了鎮國侯宋修齊。
宋修齊大義凜然,當場表示:“虞大人不必顧忌,若寧遠侯所奏宋修文罪名成立,鎮國侯府定會大義滅親,助虞宗正一臂之力,不負皇恩浩蕩。”
鎮國侯府表了態,宋修文的案子就好辦許多。
虞宗正也投桃報李:“子章去年秋闈得了解元之名,當真是驚才絕豔,少年英才,他今年也有十六了吧!”
雖然有心想抬舉宋明昭,但也不能上趕著送好處,沒得失了身份,也就沒有明著提要帶宋明昭南下。
鎮國侯聞弦知雅,哈哈一笑:“明昭六月就滿了十六,雖然一直在寶寧寺讀書,但家裡一些瑣碎之事,也都是交由他在打理。”
言下之意,宋明昭已經開始參與家中的諸多事宜,不是讀死書,死讀書,不光有才學,還有才乾。
都是在官場上混跡的,虞宗正話說三分,他順著杆兒往上一爬,這事也就成了。
虞宗正順水推舟道:“十六歲也不小了,再過兩三年,子章也該下場了,子章身為閒雲先生的弟子,以他的才學,頭三必有他一席之地,是不是也該讓他出去曆練一番?漲一漲見識,開一開眼界,對他將來頗有益處。”
窈窈提議讓他帶上宋明昭,他覺得主意不錯,也與幕僚商議。
幕僚一致認為,帶宋明昭一起南下,對宋修文一案利大於弊,宋虞兩家通氣連枝,抬舉宋明昭也不無不可。
鎮國侯露出讚同的表情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早前明昭原是想去幽州走一走,哪兒曉得幽州是個是非之地,便沒有去成,之後朝堂上下也是風雲變換,狂風不斷,驟雨不歇,這曆練的事就此耽擱了,我也正在為此事頭疼,不知虞老弟可有對策?”
皇上欽點了虞宗正,陪同兼任欽差的吏部尚書一同南下,查宋修文一案。
他回頭仔細與家裡的老夫人,以及幕僚商議之後,得出了結論,皇上有心培植虞氏,提拔虞宗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