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周令懷進府之後,京裡頭的禍事,那都是彆人家的,喜事全是自家的。
令懷參與了《文獻集書》的編書事宜,虞府更是文名大盛。
虞老夫人連忙捏了帕子,輕按了眼角,接過了茶杯:“人老了,眼窩子也淺,不管是高興了,還是難受了,總要掉一掉眼淚,才覺得好受一些。”
周令懷連忙道:“也隻是掛名,隔三岔五去一趟藤文館……”
虞老夫人連忙道:“這也很了不得了,你到底年歲小,掛了名,在藤文館待幾年名聲就顯露了,將來還能通過藤文館參與朝事。”
到時候殘病已經不能成為周令懷的阻礙,惡疾,殘病不能入仕,但曆朝曆代卻有不少大才,大德之人,都是破格錄用。
據她所知,目前參與掛名的人員,不是翰林院的才學出色的臣子,就是致仕的老臣、民間的大德之士。
能在一千多人之中掛上名號,簡直太了不得了。
皇上如此恩賞,定是暗中體察了周令懷的人品,才德才做了這一決定。
歸根究底還是周令懷自己有才,才有了這樣的機遇。
姚氏連忙問:“正式文書大約什麼時候能下來?”
周令懷答:“大約就在這幾日。”
姚氏一臉喜氣洋洋:“那敢情好,等宮裡的文書下來了,咱們家就辦個家宴,熱熱鬨鬨地慶祝一番。”
虞老夫人大力讚同。
一家人喜氣洋洋。
周令懷端著茶杯,垂眸。
從前隻是借住虞府,平常指點些虞府幾個後生,倒也相安無事,若要長居久住,還得有個正經差事。
不然再好的才學,卻一直困於內宅,也是無所是事,總會教人心生微詞。
小姑娘有了個“像樣”的爹,再有個雖然殘病,卻也有些才名的表哥,到了外頭底氣也更足了些。
藤文館編書,倒也不必牽扯上前朝,也不必日日前往,平常多注意些,也不必擔心曝露了身份,給虞府帶來麻煩。
一家人說說笑笑,不知不覺就聊了許久。
虞幼窈趁著祖母喝茶的功夫,連忙道:“表哥千裡迢迢打幽州回來,一路車馬勞頓,想來也累了。”
她一提這事,虞老夫人就反應過來:“瞧我這記性,光顧著和令懷說話,竟然忘了這個,”說到這兒,她連忙瞧向了周令懷:“這一路回來,可算是辛苦了,快回去歇著。”
姚氏也趕忙道:“許久沒見令懷,這一聊就忘了時間,還是窈窈細心,記掛著表哥的身體,”說到這兒,她看了周令懷:“身體要緊,可彆把身體給著累。”
周令懷也沒推辭,謝過了長輩的好意。
虞幼窈頓時也坐不住了:“我送表哥回青渠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