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善德耐心回答:“朝廷已經下令,北境命各地官府、士紳,全力協助有關流民的安置,遼東三省靠海,物產比較豐富,旱情也較輕,你們到了遼東一帶,還能從旁的地方獲取食物。”
官府和士紳真要靠得住,也不至於這麼多流民湧進京裡。
流民能不能得到安置,還是要看武穆王。
武穆王也不是傻子,這麼多流民沒錢也沒糧,要怎麼安置?
朝臣們一合計,就打算優先將幽軍的軍晌發了,甚至還從彆處的軍晌東挪西湊,多出了三成軍晌,補償武穆王。
另外從湖北,河南等產糧大地,調了一批糧食送往北境,數量雖然不多,但也不能沒有半點表示。
朝臣們雖然想將流民這個燙手山芋,扔給武穆王不管。
但也不能做得太寒磣了。
不過調糧這事暫時不能提,不然會出亂子。
虞善德一一回答流民們的各種問題,半點也不帶含糊。
流民裡也有了一些有才學,懂成算的人,方方麵麵問清楚了之後,一群人湊在一起,七嘴八舌一合計,覺得這也算是一條活路,京兆不開城門,不放糧,他們乾守著,一樣餓死,倒不如去北境謀一條活路。
武穆王肯收流民,韶懿郡主也在北境,再怎麼也比等死強。
虞善德道:“明兒上午,官府的救濟糧就會發放下來,屆時城裡的官紳們,會在城外設粥棚,臨彆的一頓飽飯,算是為諸位送行,官府會派兵過來把守,諸位切記不要哄搶,鬨事。”
流民們一聽,臨行前還能吃一頓飽飯,大多都熱淚盈眶,激動不已。
虞善德看著這一幕,心下惻然。
是齊六小姐、宋三小姐,唐五小姐三人,聯同了京裡相熟的各家募銀湊糧,請窈心堂出麵賑濟災民。
有些人家是真心善心,之前不願冒頭,是因為流民太多,救濟不過來,有窈心堂出頭,自然願意慷慨解囊。
有些人家,想要借機為家中的女兒謀個好名聲,也願意出錢出糧。
還有一些人家,是聽聞朝廷要將流民遷到北境,擔心節外生枝,稟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出點錢糧,把流民打發走了,也能安心。
不然大批流民,聚集在城外,連覺也睡不安穩,就怕搞個什麼暴亂,起義什麼。
總之不管出於什麼目的,流民總歸能吃一頓飽飯。
虞善德回到家中,直接找了虞閣老。
虞閣老年愈六十,留了一把花白胡子,聽他說了來意之後,掏了掏耳朵:“你說什麼,再說一遍!”
虞善德“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叔祖父,我在翰林院呆了三年,也該正經謀個差事了。”
虞閣老定定地看了他一會兒:“你進了翰林院之後,很受陛下器重,你已經升任了翰林院侍講,熬一熬可以直升正五品侍講學士,甚至是正三品掌院學士,翰林院是你的腳踏石,最多十年你就能直入內閣,成為閣老,前程不比你二叔差。”
這些年來,虞氏族裡出了不少人才,虞善德不算太起眼,他能受朝廷重視,是有些恰逢其會的機遇。
但令所有人跌破眼珠的是,他能穩得住這份皇恩浩蕩帶來的機遇,並且憑著自己多年來,穩紮穩打,打下來的堅實基礎,積厚薄發,很快就在翰林院站穩腳跟,為自己開拓了一條平步青雲的通天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