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是說,桑蠶不如柞蠶。
桑蠶裡也有許多貴蠶,如雪螢蠶,琥珀蠶等,產出的絲綢彌足珍貴,每年不到百匹,幾乎全進了宮裡。
虞幼窈若有所思,桑蠶在遼東沿海一帶大有可為。
黃文獻道:“等遼東一帶的蠶業發展起來了,就能再增五萬張織機,桑蠶發展出了規模,可再增五萬張織機,以桑樹的成長速度推算,最多五年,遼東一帶的織機數量,至少能達到十五萬張。”
收容了流民,遼東一帶不缺人口,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虞幼窈有些驚訝:“浙江一地出產的蠶絲,已經占了全國總產的半數之多,遼東一帶養蠶規模若能發展起來,可以與浙江一較高低了。”
她之前倒是沒算這筆賬。
黃文獻點頭:“旱災是災難,也是機遇,借著“國策”,大肆發展蠶業,與蠶業相關的絲、織、印、染、裁、繡等等,幾乎能帶動整個北境,柞蠶絲是軍需,需求量大,絲綢可以遠銷海外各國,取換他國的特色物品,及食糧、香料、藥材等等。”
虞幼窈注意到,黃文獻是主張將大周朝的絲綢遠銷他國,換取他國資源,如此一來就能避免,大肆發展養蠶,導致糧產降低,物資缺乏的境況。
也杜絕了北境過度商化,導致商比民貴,民比商賤,商人反過來欺壓百姓,生產力降低,糧產降低。
確實是深謀遠慮。
她之前憂心的問題,也都考慮進去了。
黃文獻又道:“番薯產量高,也賤活,少許的田地,就能收獲大量的糧食,在自給自足的情況下,大力發展蠶業,大有可為。”
若韶懿郡主沒能種出番薯,那麼北境首先保證的是糧產,但北境地廣人稀,糧食產量低,就需要調動大部分人去耕種,以保證出產的糧食,能養活當地的百姓,甚至是軍需,就沒有人手去養蠶了,發展商業了。
說白了,北境的發展都是建立在番薯的基礎上。
包括收容流民,安置流民,推行國策,甚至是後來與士紳們交鋒,番薯都是幽軍無往不利的底氣。
黃文獻這一席話,是攏括了北境未來的發展趨勢。
虞幼窈心中有底了:“照你的意思,遼東一帶若要引進外來商賈,要優先和絲綢、糧產相關的行當?”
外來商賈,多是衝著她和殷懷璽來的,不少商賈帶了大批物資過來與官府接洽,甚至還通過官府,給她和殷懷璽送了“孝敬”,朝廷頒發了國策,大批的物資湧向了北境,官府不敢擅作主張,需要她和殷懷璽來周全。
但北境發展未明,商賈們的示好還需謹慎處之。
白占好處的事,她和殷懷璽都做不出來。
------題外話------
強迫症又犯了,之前說了,安置流民的事,但是北境未來發展,和安置流民息息相關,如果不提一提,總感覺,差了點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