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兒,黃文獻就一臉為難地歎氣。
謝巡目光閃了閃,十分識趣地接了話:“殿下恪守本份,鎮守北境,威懾異族,勞苦功高,已經十分辛苦,眼下朝廷頒下了國策,北境也收容了大批難民,整個北境的安危穩定,全係於殿下一人之身,攘內才能安外,唯有北境安定,殿下才能心無旁騖,抵禦外族,此乃大義。”
黃文獻頭一句話,是在試探謝府。
他說了多少話,話中透了多少意思,就決定了,黃文獻在接下來的交談之中,要說幾分話?表達幾分誠意?將話說幾分透?
他表達了對武穆王的敬重、支持,誠心滿滿地把話柄遞給了黃文獻,算是接下了黃文獻的試探。
接下來的商談,黃文獻也會回報相同的誠意。
倘若謝府含糊其詞,黃文獻接下來的商談,也會有所保留,對謝府的態度,也將發生一些轉變。
倘若謝府不接試探,黃文獻就明白了,謝府拒絕的態度。
接下來,黃文獻最多說一些,諸如北境的局勢,武穆王的為難,百姓的艱苦,以作勸慰,讓謝府三思。
談判桌上,越是所謀重大,就越不能輕易透底,彼此交鋒的第一步,就是先試探對方的誠意與態度。
果然!
謝府的爽快,讓黃文獻十分滿意,當下就露出一副憂心模樣:“關係到萬千黎民的生計,殿下也不敢有半點輕忽,難免就對此事多上心一些,但我們這些行軍打仗的大老粗,哪兒能懂生意上麵的事。”
看,誠意表達了,黃文獻就把話柄遞回了謝府,有來有往,這話才能一直談下去。
謝巡心如明鏡,也不急著搭話。
虞幼窈學了一肚子的生意經,對這其中的門門道道,也是門清。
倒是聽得有些好笑,也不知道是誰,方才叭叭地,賬是算了一筆又一筆,比她這個生意人還要精明三分。
不過黃文獻有心抬舉謝府,她也是樂於見成。
“黃某一早就聽聞,泉州謝府有仁商之名,早年襄助朝廷開了海禁,不久前捐助朝廷賑濟災民,更甚者當年北狄大舉來犯,因戰事吃緊,謝府也曾捐贈了一批糧藥給幽軍,如今謝府能來北境,也是北境之福,做生意謝府是內行人,就想請教謝老爺,問一問謝老爺的意見。”
戰時糧草加倍消耗,光靠當時還是世子的武穆王,在幽州城裡籌集糧草,也隻能解一時燃眉之急。
等世子押送糧草上了戰場後不久,謝府就通過海運,送了一批糧藥過來,為後來收複城池奠基了基礎。
隻是不久之後,周厲王被宣召進京,將北境的戰事,移交到了威寧侯手中,再後來周厲王背上了謀逆之名,這件事就沒人再提及了。
從前身為周厲王麾下的軍師,黃文獻卻始終記得這一樁,他對謝府的鄭重,也不全是因為小王妃。
謝巡連忙道:“黃軍師言重了,謝府愧不不敢當,隻要有關生意上麵的事,謝府定當知無不言,言無不儘。”
話說到這份上,也算打開了局麵,虞幼窈就站了起來:“既如此,你們先聊,我便不打擾了。”
方才沒急著走,是擔心大舅舅和黃文獻頭一次見麵,不好打開話題,這才打算從中撮合一二。
不過黃文獻能放得下身段,就沒什麼好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