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0章:蝗災(2 / 2)

表哥萬福 猶似 3799 字 10個月前

從她踏入北境的地界,就已經下定了決心,一定要竭儘所能地,儘量將番薯種到遼東每一寸土地上。

讓湧入北境的災民,能靠著開荒種番薯,在北境安身立命。

嶽嬤嬤道:“通過育苗種植,預估每一畝番藤,至少能扡插六、七十畝地,是原來的十倍不止,還能保證番薯的產量,完美地解決了薯種不足的困境。”

長久以來壓在虞幼窈心中的大石,終於落定了,她微微一笑:“聽說,第一批番薯已經育苗了?”

早前聽虞善思提了一嘴。

嶽嬤嬤頷首:“因為遼東一帶氣候較為濕冷,又是初次嘗試育種,就選在三月初進行,選了精通農事的百姓精心照料,萬幸第一批薯苗長勢不錯。”

“第二批預計月底育苗,如果第二批沒有問題,四月初將進行大規模育苗,同時也會教導當地百姓育苗種植。”

虞幼窈心中有底了:“育苗大約需要多久?”

嶽嬤嬤道:“根據以往的種植經驗,及薯苗的長勢情況推算,大約需要二十天左右,第一批和第二批薯苗,預計分彆在四月初和四月底扡插種植,第三批番薯苗,端午節前後,可以大範圍扡插。”

虞幼窈麵色一鬆:“辛苦你們了,等第二批番薯開始育苗,我抽個時間去莊子上瞧一瞧。”

嶽嬤嬤麵帶難色:“久旱必有蝗,而蝗蟲過境,往往顆粒無收,北境多地區連年乾旱,若是鬨了蝗災,遼東一帶隔得近,肯定會受到波及,六七月份正是番薯的生長期,而蝗災多在六七月,若不加以防治,恐怕……”

百姓們對蝗蟲的應對方法,都是蝗災來臨之後,進行捕捉、火殺、誘埋、聲驅等,可如此一來,作物必然是要遭到重大損失。

虞幼窈麵色變得凝重,沉吟了半晌:“我記得《天工開物》裡,有記載以砒霜輔以草木灰拌種,能有效防治蟲害。”

“《霍文敏公文集》也記載了,廣東產一蟛蜞,能食穀之芽,大為農害,惟鴨能啖食焉,故天下之鴨,惟廣南為盛,蟛蜞就是指蝗蟲。”

“西漢的《氾勝之書》中也記載了,用馬骨、蠶糞、羊糞、附子等混合浸種,莊稼就不會生蝗蟲……”

虞幼窈對關心農事農物,也看了不少相關的書籍,一時間腦子裡千頭萬緒,也沒一個正經主意,就隻好道:“容我仔細再想一想。”

嶽嬤嬤和幾位管事,見小姐雖然一時,沒拿出什麼好主意,卻也不是完全束手無策,頓時都安心不少。

虞幼窈暫時將蝗蟲的事放下,轉而又問起了:“我記得去年,在北境各地區試種了棉花,隻有遼東南部一帶,初步種植成功了?”

嶽嬤嬤連忙道:“遼東一帶氣候濕冷,唯有南部少數氣候溫暖的地區能種植棉花,主要分部在大淩河、小淩河、繞陽河、女兒河一帶,因這一帶棉植期較其他地區要短一些,所以去年育種晚了。”

------題外話------

遼寧和吉林東南部,種植棉花的曆史,長達400多年,大約明代開始種植,棉花是僅次於藥材的軍需物資。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