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9章:製衡(2 / 2)

表哥萬福 猶似 4574 字 10個月前

然而,那些在麵對災情時,無動於衷的士紳,自然而然就讓引起了百姓的非議,讓朝廷產生了不滿。

在收容了大量的流民之後,糧食就成了【最大】的問題。

怎麼解決這一難題,殷懷璽更是順理成章地,以進一步擴大番薯種植,緩解北境旱情的名義,邀請韶懿郡主來北境,幫助推廣番薯種植,並且獲取了泉州謝府的支持。

彼時,保皇黨還是太後娘娘主事,韶懿郡主屬保皇黨一派,不偏不倚,隻為輔佐社稷,朝臣們對這一切,都樂於見成。

此舉,獲得了朝臣們的大力支持。

殷懷璽進一步取得了朝廷的信任,製衡的裂縫也越來越大。

在徹底掌控了局勢之後,殷懷璽開始誘導災民收容營裡的風向,災民逃荒到了遼東,將來勢必要在,這一處安身立命,但北境物資缺乏,如此龐大的災民,究竟要如何安置?

教災民養蠶,打漁等,流民們有一技傍身,就能安身立命嗎?

當然不是!

北境的資源,事實上都是由士紳把持,沒有獲得士紳的支持,數量龐大的流民,是沒有辦法在北境生存的。

矛頭直指士紳,進一步加劇朝廷對士紳的不滿。

直到這一刻,虞幼窈才恍然大悟。

早前與外祖父一番話,外祖父提了高祖皇帝,當年在北境一帶,實施的各項“國策”一事,讓她猶如醍醐灌頂,陡然就想到了,利用“國策”,大肆收容流民,安置流民,達成提高北境人口,解決生產力低下,物資不足的窘況。

但如果,這一切本就是殷懷璽一力促成的呢?

殷懷璽幫朝廷解決流民這一難題,收容流民符合朝廷和武穆王的利益,武穆王和朝廷,在利益上達成了一致,利益關係牢不可破。

但是,流民的安置,卻需要當地士紳大力配合,這嚴重地觸犯了士紳的利益。

一環接一環的算計,看似複雜,其實隻是為了一步一步地徹底瓦解朝廷對士紳的信任。

當朝廷的利益,和士紳的利益相衝背離,士紳在不知不覺之中,就已經走到了朝廷的對立麵。

上百萬災民,聚集在北境,士紳隻是象征性地捐助,並沒有大力支持,這本身就不符合朝廷的利益。

是他們膽大包大,無視國策嗎?

不是!

是他們太愚蠢了,無視災情嗎?

也不是!

是他們看不清局勢,無視朝廷嗎?

仍然不是。

而是他們在武穆王的精心布局之下,已經陷入了兩難境地。

一方麵揣磨聖心,不敢給予武穆王太多支持,讓武穆王得勢,以免引起皇上的猜忌,士族和藩王牽扯上關係,那才叫滅頂之災。

另一方麵,周厲王之死,已經讓大部分士族,走向了武穆王的對立麵,這種國仇家恨不可調和,士紳已經沒了退路,讓他們無視國策,他們沒這個膽兒,隻得“敷衍”國策,妄圖利用物資來進一步,掣肘武穆王。

倘若因物資缺乏,導致流民收容營鬨出了,諸如暴亂、疫症等事,這才是士紳願看到的結果。

------題外話------

襄平的局勢的快寫完了,涉及的明爭暗鬥,更複雜,直接上升到了,爭儲,黨派之爭,所以特地將這一切線索,整理一遍,讓大家看個明白,哈哈~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