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幼窈深吸了一口氣,也不想其他,又拿起了擺在秘旨下方的“丹書鐵契”,這才是重中之重。
一時間心驚膽顫。
戲曲裡經常提到“免死金牌”。
但實際上,曆朝曆代沒有所謂的“免死金牌”,隻有丹書鐵契(劵)。
故名思議,它是一本“書”,不是金牌,是由精鐵製作,不是金子製作,是仿照了書頁,上麵刻寫了很多字。
因漢代時期,此契皆由丹砂書寫,所以稱之為“丹書”,後世多以金粉或刻字。
上麵詳細記載了,賜契旳時間、賜予對象的姓名、官爵、邑地;
其次,會寫下被賜券者,為朝廷立下的功勞;
再後麵,寫出皇帝給予被賜者的特權,比如【免死】就是其中一項,當然免死是有前提條件的;
末尾處,還會寫下皇帝的誓言,大約就是善待功臣的意思。
“丹書鐵契”形同一本翻開的書,一分為二,右契收藏於太廟,左券賜給功臣,以供功臣家族世代傳承。
如果功臣或其後代犯罪,還要把頒賜的“鐵契”與太廟所藏的“鐵契”合在一起進行驗證,然後才能得到赦減。
但虞幼窈很清楚,“丹書鐵契”並無實際上那麼靠譜。
首先從末尾處,皇上的誓言:“使黃河如帶,太山如礪,周有宗廟,爾無絕世。”
大意不外乎是:除非黃河乾涸,太山崩毀,隻要大周朝存在一天,此契始終有效。
皇上誓言的,是黃河和泰山,確實是泰山之諾,可彆忘記了,普天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無論是黃河,還是泰山,皆是皇上治下。
不過,“丹書鐵契”雖然並不那麼有保障,卻也算是一種承諾,隻要沒有損害到天家的利益,厭惡於君前,基本上還是很靠譜的。
隻是,丹書鐵契不是賜給她的。
是賜給殷懷璽的。
上麵先是刻寫了,殷懷璽這一支“龍脈”,係出成宗皇帝,乃真正的“龍孫”,看似隻寫明了,殷懷璽的身份,卻強調了“皇室正統”,增加了“丹書鐵契”的份量。
其次還簡單地,交代了其父“周厲王”,為大周立下的不世功勞。
雖一筆帶過,卻強調了“祖有德,後有功”。
後麵詳述了,殷懷十七歲入軍營,十二歲上陣抗擊狄人,十五歲以殘病之軀,效祖之先賢,懷定九州,平四海的鐵血之心,平定山東叛亂,掃除山東數百年的遺患,為其父平冤,後獲封武穆定北王,鎮守遼東首疆,懾外邦,定江山,護社稷,勞苦功高。
十八歲,大周天災人禍,助朝廷推廣國策,收容流民,安置流民……
字字句句,皆是中肯。
末尾一句:“懷高祖遺風,仁義禮智信,五德焱焱。”
虞幼窈心中駭然,拿著盒子仔細觀察,並未發現有暗格、機關之類。
那麼,太後娘娘借了她的手,給殷懷璽賜了“丹書鐵契”之後,卻連隻字片語也沒給她,這就有些玩味了。
這是否也說明,“丹書鐵契”交給了她,就由全權她處置?
給不給武穆王,是不是也全看她自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