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4章:畢生之所願(1 / 2)

表哥萬福 猶似 4389 字 10個月前

殷懷璽道:“拋粽的習俗源於上古台駘(代)治水,台駘帶人在山西汾水一帶治水,窮山惡水之地,食物運送不易,為了解決糧食問題,人們想出了【以水送食】的辦法,將糧食用蘆葉包裹起來,放進木桶裡,以木伐乘水,順流而下,把食物送給治水的人,途中也有一些食物,被水中的魚兒吃掉,後來這一辦法,在民間傳開,各地爭相效仿,直到現在,山西民間還有百姓,以粽子祭祀汾神台駘,=山西太原一帶,還有一座台駘山。”

台駘治水要早於大禹治水。

但,大禹治的是黃河,故名聲大過台駘。

虞幼窈心念微動:“拋粽這一習俗,除了懷念屈原,祭奠逝去的親人,祈禱平安,追根溯源,也是飲水思源,對先人的感恩、崇拜,對大自然的敬畏情懷。”

不知不覺,天色漸暗。

沒有拋粽的人,會花一文錢,買一盞花燈,點燃,再灑上幾粒米,放進河裡,花燈順著河水,順流而下。

有人閉眼,對著花燈許願。

有人含淚,望著花燈遠去。

也有人對著花燈絮絮叨叨地說著,隻有自己才能聽到的話。

……

河麵上的花燈,越來越多了。

等到天黑的時候,河麵上已經鋪滿了花燈,點點的燭光,宛如一條光帶,沿著河流,順流而下,美得如夢似幻。

虞幼窈驚歎不已:“好美啊!”

端午節也沒規定,不能放河燈,北境湧入了許多災民,災民們經曆了家破人亡的慘痛,他們沒有糧食拋灑,祭奠逝去的親人,便隻能用一盞河燈,寄托對逝去親人沉重的懷念。

虞幼窈來了興致:“我們也去放河燈吧!”

“好!”殷懷璽偏頭看她。

灰沉沉的天幕,將天邊最後一縷霞光吞噬,黑夜悄悄降臨,不知什麼時候,河岸周圍的營地上,掛上了暈黃的燈籠,闌珊的燭光下,小姑娘嬌瑩的麵容,像鍍了一層朦朧的光暈,溫暖又美好。

殷懷璽伸手握住了她的手。

虞幼窈停下腳步,低頭看去,寬長的袖子擋住了牽在一起的手,她動了動手指。

殷懷璽以為自己握得太緊,手掌不由一鬆,緊接著,一根根嫩生生的手指,扣進了他的指縫裡,與他十指相叩。

“未婚夫,”虞幼窈笑得眉眼彎彎,眼底映著暈黃的燭光,明亮又溫暖:“河岸上人太多了,抓緊一點,就不會走散啦!”

殷懷璽彎唇一笑,眉目間一片溫潤:“好!”

兩人手拉著手,來到一個攤子前,攤子上除了買各樣的花燈,還有一些紮花燈用的材料,殷懷璽要了兩份。

“你還會紮花燈?”說完,虞幼窈就想到了,當年殷懷璽去山東平叛,在中秋節前,派殷三送了一盞親手紮的燈籠給她,她十分喜歡,就將燈籠擺在床頭的燈架上,每晚都沐浴著朦朧的燈影入睡。

後來她一路從京兆,到了泉州,來到襄平城,這盞燈也一直陪著她一路輾轉。

殷懷璽連那麼難的燈籠都會紮。

小小的花燈自然難不倒他。

“同常寧伯學過。”提起常寧伯,殷懷璽便不覺想起了,當年去山東平叛,被常寧伯忽悠著,學了這一手“能討媳婦”的紮燈籠手藝,送給“喜愛”的姑娘。

彼時,他心意懵懂,因為遺憾不能陪她一起過中秋,便想親手紮個燈籠,討小姑娘歡心,卻萬萬沒有想到被常寧伯教做人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