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文死諫,武死戰”,但有這樣魄力的人,還在少數。
那位老臣姓古,在都察院裡名聲不顯,蹉跎了半生,已經年近古稀,到了【必須】告老還鄉的年紀。
朝廷有明文規定,官員一旦到了七十,就必須自請告老還職,除此之外,年雖少,但形容衰者老,亦聽致。
因此,大多數官員不到七十,甚至連六十都不到,就要致仕。
朝廷也需要注入新鮮血液,才能一直運轉下去。
北宋初年,就有一位名叫劇可久的官員,年過七十仍不主動致仕,搞得宋太祖都看不過去,想要親自下令,勒令他致仕,但又覺得一個皇帝,親自去催一個官員致仕,也太難看了,於是規定讓禦史台的人去彈劾,那些年邁的老臣,讓他們主動致仕。
那位古禦史,在都察院並無建樹,也無過人的背景,憑什麼能在都察院裡,一直呆到七十才致仕?!
要知道,朝廷的官員,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走一個,就代表空出了一個位置,許多世族專盯這些年邁,形容衰老的官員彈劾,好空出位置,為自己的家族鋪路。
由此可見,這位古禦史背後並不簡單。
就不難推斷他此舉背後,定然是有人指使。
那麼古禦史,為什麼甘願賠上自己的性命,也要做這個出頭鳥呢?
這就要從,官員致仕後的情形說起。
普通官員一旦離開了官場,就將麵臨人走茶涼的境地,過往的功名利祿都成了過眼雲煙。
除了每個月會領取他們在職時,官職的一半奉祿,依舊享受免賦稅的待遇,日子還是很好過的。
但比起在朝為官時,是完全不能比。
大部分人,還是不能接受這樣的落差,倘若在朝中還有一些人脈,倒還能蔭萌自己的子孫,為子孫的前程鋪路。
但是,都察院乾得都是得罪人的活計,如虞宗正這樣的世族出身,有世族保駕護航,但凡朝中有什麼風吹草動,也輪不到他做出頭鳥,便是風向錯了,朝廷興師問罪,也輪不到他,首當其衝的是,那些毫無根基,還做了出頭鳥的官員。
古禦史做為一個沒有根基,沒有後台的官員,一旦失勢,後果可想而知,便是家族後輩裡有出息的子孫,將來就進入朝堂,也會麵臨被人排擠的下場,前程堪憂。
古禦史年愈古稀,在致仕前,為某些人做了探路石,雖然丟了一條命,但為後代子孫求到了一個庇護。
也算是人生最後一次發光發熱了。
眼下這朝局,正應了“爭儲亂政”的算計,虞幼窈突然問:“這位老臣,是誰的人?”
蘭妃、徐貴妃、藩王,抑或是殷懷璽?
殷懷璽笑了:“是梁王的人,”接著,他話鋒一轉,意味深長道:“但這件事,卻是蘭妃指使的。”
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虞幼窈有些稀噓:“梁王的手已經伸得這麼長了。”
殷懷璽笑了一下:“對梁王來說,眼下萬事俱備,隻欠東風,若沒有爭儲亂政,又哪來的師出有名?”
虞幼窈深以為然,蹙了一下眉:“古禦史是梁王的人,蘭妃知情嗎?蘭妃也不像那種與虎謀皮之人。”
從前,威寧侯府勢大,陸皇貴妃身份尊貴,二皇子不僅身份最貴重,也深得皇上信重,梁王對二皇子來說,是助力,當然威脅也是有的,但也不是不能壓製。
今日不同往日,寧遠伯府下了大獄,蘭妃沒了娘家的支持,再與梁王牽扯,那就是與虎謀皮,自尋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