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6章:對壘叫陣(2 / 2)

表哥萬福 猶似 4772 字 10個月前

而兩軍對壘,是雙方實力的一個試探,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都不會輕易出兵,任何一方都能隨時撤軍,且另一方不得追擊。

所謂先禮而後兵,不過如此。

表達了用兵之人,對戰爭的敬畏,對對手的尊重,對蒼天的敬畏。

同時,也考驗雙方主將的心理素質。

曆史上有名的王翦伐楚,王翦率六十萬大軍,傾儘秦國大半兵馬,仍沒有勝楚國項燕的把握,故不敢輕舉妄動。

兩軍對壘四五年之久,直到當時的楚王,耐不住性子,下令讓項燕出兵,項燕無奈出兵,為王翦提供了敗楚時機,王翦這才伐楚成功。

如戲文裡那種混亂衝殺,根本是不存在的。

而對壘叫陣,考驗的則是軍心士氣。

叫陣期間,雙方或口頭交鋒,或武力比鬥,勝方固然士氣大振,敗方難免軍心不振,這就為勝方攻伐提供了有利時機。

此法,是為了尋找攻伐時機,儘可能減少傷亡,以最小的代價獲得勝利。

哪家的兵都不是大水衝來的,養兵千日,耗費之巨大,不可想象,故主將往往愛惜兵卒,儘可能減少傷亡。

戰前叫陣,就成了不成文的規定。

勝負各憑本事,與人無尤。

蒙多乘馬於千軍萬馬之中,揚聲高喊:“你們中原人不是講究先禮後兵麼?我蒙多馳騁沙場,敬武穆王少年英傑,今兒就入鄉隨俗,送武穆王一份大禮。”

他刻意將【入鄉隨俗】四字,咬重了一個音,顯得狂妄無比,仿佛大周的萬裡河山,皆已臣服在他的鐵騎之下。

立時激怒了,對方的幽軍。

寧遠將軍更是反唇相譏:“茹毛飲血的北蠻子,擱你爺爺跟前班門弄斧,簡直是不知所謂,來來來,給你爺爺磕幾個響頭,爺爺我好教教伱,什麼叫【入鄉隨俗】……”

軍中頓時一陣哄堂大笑。

雙方叫罵聲,頓時不絕於耳。

比起幽軍罵人,先‘問候’你全家,再把你祖宗十八代拉出來‘問候’個十遍八遍,都不帶重樣,北狄顯然不敵,頓時敗下陣來。

幽軍大獲全勝,鼓聲震天,戰士“哦哦哦”地起哄聲,直衝雲霄。

? ?我們看很多古裝電視劇裡,主將一聲令下,士兵立馬衝鋒陷陣,頓時兵荒馬亂,哈哈,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古代打仗講究隊形,陣形。

? 為了儘可能的減少傷亡,兩軍對壘,試探彼此的實力,一方覺得自己實力不如了,肯定就要退兵,這叫不戰而屈人之兵。

? 當然了,雙方實力均等的情況下,為了減少傷亡,獲得勝利,就要儘可能的亂對方軍心,士氣,創造有利的進攻時機,叫陣應運而生,叫陣的雙方,國罵或者是雙方的將士單挑,種類繁多。

? 古人敬畏戰爭,所以不可能雙方亂殺一通,會通過各種條件,去減少戰爭帶來的後果。我們看到三國演義裡,兩軍對壘,派出各自的將士,互相單挑,看起來似乎有點莫名奇妙,但其中卻飽含了,古人對戰爭的敬畏,以及對戰爭的智慧。

?

????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