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2 / 2)

這不,同樣下嫁蒙古的榮憲公主和恪靖公主前段時間也來信說,等她們孩子年紀再大一些也送來京城。

榮憲公主的兒子,今年七歲。恪靖公主的兒子嘛,今年才三歲。

純禧公主十一歲的兒子和胤礽的嫡長子年歲相同,隻小幾個月;而榮憲公主的兒子則比胤禔的嫡子還小兩歲,但是卻和胤祉的嫡長子、胤禛的嫡長子是同月出生。

至於恪靖公主今年才三歲的兒子,則是和胤祐的嫡子同歲。

反正不管怎麼說,嫁去蒙古的公主們願意把自己孩子送來京城。就已經說明她們相信自己的汗阿瑪、相信自己的兄弟,會看顧好她們的孩子。

而且孩子在京城還能有年歲相同或相近的皇孫熟悉,公主們又怎會猶豫。

當然了,這些公主也不是隻會把兒子送來京城的。她們有女兒的話,也是會送來京城讓知年照看的。畢竟無論是讓知年幫忙教養,還是未來她們的女兒找夫婿,都是在京城最方便。

何況有知年在,她們也不必擔心女兒會在京城受欺負。沒人比這群公主更加清楚,她們大清的嫡公主不僅受寵還人品超好。重要的是,知年可是孩子們的親姨母。

知年對於姐姐妹妹們把孩子送來京城,並未持反對意見。她既不會乾涉姐妹們的想法,也不會去多管閒事。

人家阿瑪額娘自己願意,孩子自己也沒什麼意見,那她又何必去給人添堵惹人不快。而且知年很清楚,孩子送來後她汗阿瑪和那群兄弟們是不會讓孩子受到怠慢的。

因此知年對於大姐姐拜托她的事情,很是上心。雖然她自己也知道,大外甥來京城並不單單隻是為了找未來媳婦兒,而是有彆的目的。

可是,那又何妨。

反正媳婦兒早晚都要找的嘛,如果有緣分的話青梅竹馬一起長大不也挺好的。當然,這是有緣分的話。若是沒有緣分,那就慢慢來唄。

“就我和大外甥嗎?”知年問她汗阿瑪。

這麼多年來,知年出宮遊玩的次數早就數不清了。一開始,朝中的大臣們還不知道。但後來知年因為遇到了一些人,並救了幾個人之後,這宮裡宮外的就都知道三公主會經常出宮了。

朝中的大臣們這些年也從最開始的強烈反對未出嫁公主經常出宮,到後來偶爾在宮外遇到三公主還能平靜的打招呼。

嗯,這是現在康熙說了算的大清呢。

每次知年出宮不是帶著這個侄子侄女,就是帶著那個侄子侄女。剛剛康熙隻說了帶著大外甥,沒有說帶其他人,所以知年才會這麼問她汗阿瑪。

康熙虛點了點,笑著說:“每次出宮你都不忘帶上你的那群侄子侄女,你這個當姑姑的就可勁寵他們吧。”

知年翻白眼:“汗阿瑪,您這話說的跟您不寵他們似的。”

父女倆這話,可一點都不假。知年是真寵她那群侄子侄女,而隔輩親在她汗阿瑪康熙這裡也是體現的淋漓儘致。所以這父女倆啊,還是誰都彆說誰的好。

“行了,和以前一樣最多隻能帶三個孩子,多了不行。還有,你常泰舅舅現在忙的很,先彆去找他了。鄂倫岱最近特彆閒,就讓鄂倫岱和你們一起。”頓了頓,康熙又道:“再喊上常海,讓他也一起。”

鄂倫岱他豈止是特彆閒啊,他是閒的天天到處找事呢。康熙那裡收到的彈劾鄂倫岱的折子,都已經好幾摞了。

知年不僅知道鄂倫岱最近正和三弟弟胤祉走的近,還知道這兩人現在正商量著要做的是什麼事。可到底那事也無傷大雅,所以知年也就不管了。

反正真有什麼事,這倆人頂多被汗阿瑪口頭訓斥訓斥或者禁足幾個月。

知年點頭:“好,都聽汗阿瑪的。”

康熙:也就這時候他這女兒會聽他的。

“汗阿瑪,大外甥的婚事您不會先直接賜婚的吧。”知年突然試探的問。

康熙頓時沒好氣的說:“不會。有你這個人家的親姨母在,朕怎麼會直接賜婚。還有你儘管放心,朕永遠都不會忘了你曾經說過的那些話。”

得到滿意的答案後,知年說:“女兒相信汗阿瑪。那等大外甥來了京城,女兒就帶大外甥好好逛逛京城,爭取找到小青梅。”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