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可是能封侯的!”
仿佛聽到了關鍵詞,張湯將手中的茶碗輕輕放在案幾上。
嘟。
碗底與桌案的碰撞聲很輕,但此時卻清晰可聞,因為從張湯有動作那一刻起,屋內一切雜音都消失了。
“吵完了?”
麵對禦史大夫的問話,堂下一眾禦史儘皆閉嘴,沉默不語的看著他。
“你們吵完了,那老夫說兩句。”
張湯點點頭,目光沒有看向任何一個人,而是像許多次一樣,視線遠眺,望向不知名處。
“我自幼學習律令,當時尚未罷黜百家,遂常以法家門徒自居,後入仕途,同樣不改初衷。”
“衛鞅之死,不是不知,但依舊堅持以嚴苛峻法治世,有上意使之,也有性格使然。”
說著。
張湯頓了頓,語氣平淡,“將來結局悲慘淒涼與否,老夫已經不在乎,隻不過……”
“來到世上一遭,沒給後人留下什麼好東西,倒是留了一地罵名,還有遍天下的仇人。”
“老夫不怕死,隻怕將來子孫祭奠時……”
“仍不得安寧。”
話罷,屋內肅靜許久。
張湯收回視線,朝左右望去,臉上的淡然、感慨收斂,冷硬重回麵頰,“你等有私欲,老夫也有私心。”
“丞相之位,莊青翟不該坐!”
此言一出。
沉重的氛圍一掃而空,有了張湯的準話,今日這場爭吵也有了定論。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自禦史丞魯謁居起,眾人紛紛起身,俯身一禮,一切儘在不言中……
……
如果說正旦大朝會,是向朝堂這片湖麵投出一塊巨石,那元狩四年的第一次常朝,便是巨石真正激起浪花的一刻。
大朝會,禮儀性質居多。
常朝,才是處理國家日常政務的朝會。
今年的第一次議事,率先擺到台麵上的,是一個十分炸裂的議題。
“前不久,匈奴遣使者來漢,請求和親!”
龍榻上。
劉徹一甩衣袖,朝公卿們問道:“要不要和,都說說意見。”
和親。
在大漢有很長曆史,即使是當今天子登基後的第一年,也就是建元元年,依舊有和親記錄。
眼下劉徹詢問意見,在情理之中。
常朝之際,不僅三公、九卿們在,將軍們同樣在場,聽到‘和親’二字。
武將們瞬間鼓噪起來。
霍去病神情淩厲,毫不掩飾道:“沒打匈奴之前,和親,打了之後還和親,豈不是白打!?”
“議什麼議!”
李廣的大嗓門緊隨其後,不屑道:“有什麼好議,砍了匈奴使者的腦袋了事!”
就連一向閉口不言的大將軍衛青,此刻也麵色不虞,正欲開口,卻不料……
“噤聲。”
皇帝微微蹙眉,“朕問你們了嗎?”說這話時,他點向文臣那列,“你們什麼意見?”
沒了將軍們的壓製,文士裡果然有人冒頭。
右內史汲黯第一個站出來,奏道:“陛下,與匈奴和親可免除大漢連年征伐,臣以為當行!”
皇帝點了點頭,臉上看不出喜怒。
“還有誰讚同?”
“陛下,臣也以為當和親。”博士狄山出列道,“高皇帝征匈奴不利,與之和親,方有之後孝惠帝時的安樂。”
“孝文帝欲起兵戈,邊郡則苦於戰事。”
“至先帝時,又有……”
這位儒生洋洋灑灑,從劉邦說到劉盈,再從劉恒提到劉啟,說的武將們頻頻側目,說的皇帝連連點頭。
說得好啊!
他不說,劉徹還不知道自己原來這麼不是個東西,竟把祖宗們的事跡忘了個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