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這蘇家人,自是有才華的。”各朝各代的老祖宗們不否認這樣的才華。
但是,有才華的人不少,這蘇家兄弟,在官場上做的又怎樣呢?
不過想想蘇轍其人官至宰相,大概是很好的,就是他的哥哥蘇軾,老祖宗們還不知道。
但兄弟二人,應當是差不多才是。
【宦海沉浮和分隔兩地讓二人對床聽雨的約定難以實現。】
“看來是分開了。”
皇帝們不禁想著,這是北宋的人,若是在他們這裡,又能迸發出這樣的才華嗎?
【40歲那年,一場烏台詩案讓兄長困頓於冤獄之中,為了挽救兄長,他多方打點關係,在上書皇帝的奏折中他不惜以自己所有官職換取兄長性命。】
【最終,在曹太後、王安石等人的多方求情下,蘇軾終於獲救。】
看到這裡,老祖宗們不禁感慨,這兄弟二人之間的感情確實是好。
作為弟弟,竟然願意用自己多年的努力換兄長的性命。
老祖宗們覺得有些羨慕,但是誰也不說,這樣純粹的兄弟情,他們大部分人是沒有的。
【兄長被貶到遠方的黃州,蘇轍自己也受到了牽連,五年不得升遷。】
“不知道這位名叫蘇轍的人,是否會後悔?”有人為他感到惋惜,這可是五年啊!
一個人有多少個五年,稍有不慎,甚至五年內死了都有可能。
可難道要怪蘇軾嗎?
不說老祖宗們沒有立場,就是蘇轍自己,怕是都覺得慶幸,用這樣一個懲罰換回了自己哥哥的命,怕是會覺得很劃算吧?
【在這樣的境遇下,二人一有機會仍然以團聚為樂,三年後,蘇轍沿贛水至黃州與蘇軾相聚,一道遊覽黃州的山水。】
【蘇軾寫給弟弟的永遠是最好的詩句,而與兄長相聚就是蘇轍最大的快樂。】
【元豐八年的夏天,蘇轍臥病在床,焦急的兄長不斷寫信問候,直到秋天蘇轍病愈了,兄長才打消了直奔探看的想法。】
【此後又是十餘年的春生秋落,蘇轍最後一次見到蘇軾是在海濱的訣彆。】
【四年後,蘇軾在常州去世了,蘇轍得知後,在悲痛中為其撰寫祭文,將蘇軾的家小安頓到自己家中。】
【兄長去世後,蘇轍閉門謝客,在默坐參禪中度過了餘生。】
“這麼說,他們兄弟兩個,自打入了官場,見麵的機會可不多啊。”
沒有人喜歡這樣的感覺,但是身不由己,老祖宗們也能理解兄弟二人的感受。
“哼,不過是遠香近臭罷了。”在他看來,要是這兩兄弟一輩子都待在一起,怕是也會淪落到互相嫌棄的地步。
旁人看著他,無奈搖頭。
誰都知道,這人也有這麼一個兄弟,曾經他們兄弟也如同蘇家兄弟一樣好。
但是後來又怎麼樣了呢?
隻是世事無常,不說罷。
【公元1112年,蘇轍去世,享年74歲,葬於郟縣蘇軾的墓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