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到高三以後,餘喜齡也常常會考慮高考誌願的問題。
私心裡她是想直接考本省的大學的,正好她的以後事業重心也會在省城,到時候把家裡人都帶到省城去,喜安也能在省城接受更好的教育。
但是本省沒有很好的大學是事實。
從悄然改變觀念起,餘喜齡對考大學的態度就慎重了許多,既然要讀,她就不想將就著隨便選個學校混過四年。
但具體要選哪個學校,她確實是一頭霧水。
上輩子她連高中都沒讀,葉暖暖和餘喜山及喬誌梁三個人的高考誌願她也半點沒有參與,後來開公司,因為行業原因,對從業人員的學曆要求有不高,大學生是有,但什麼重本三本的,她真沒關注過這方麵的問題。
她所知道的大學,除了全國知名的那幾所,就是前世喬誌梁讀的京城理工大和葉暖暖讀的本省女子大學。
雖然進高三起,班主任偶爾會跟她們講講大學的事情,但老師說得並不細,餘喜齡腦子裡對不同的學校和專業的概念依然很模糊。
唯一可以確實的一點是,全國最好的學校在京城,而她要學的是管理經營相關的專業。
如果魏敢能聯係得上的話,她大概會和魏敢談一談,征求一下他的意見,畢業他成長在京城,他對京城學校的了解,比一般人要多得多。
“大概會選京城的學校。”餘喜齡道,心裡琢磨著,在高考之前一定要確定要考的學校和專業,她不習慣沒有目地的選擇,心會慌。
“太好了,我的目標也是京城。”姚麗婷眉眼一亮,擔心喬誌梁沒聽到餘喜齡的聲音,聲調特意提高了許多。
喬誌梁耳朵微動,心裡默默記下了餘喜齡的話,雖然注定沒有辦法靠近,能遠遠地看著也是好的。
京城麼,正好爺爺也是希望他考那邊的學校。
補課一直補到二十六那天老師才宣布放假,喬誌梁的偶遇也終於結束,開學的日期定在了年初八,也就是說寒假隻有短短的十二天,半個月都不到。
考慮到餘喜齡高三隻有最後半年,楊三叔很有良心地把工廠的事情都攬在了自己身上,實在需要兩人做決定的,也會自己跑到縣城來跟餘喜齡商量。
放了假,餘喜齡和餘喜山趕在過年前,給徐奶奶再送了趟過年的物資。
老人家脾氣倔,這幾年無論餘喜齡兄妹怎麼勸,都不肯離開家去餘家過年,好在老人家身體不錯,過年也會跟著徐家的親戚一起過,不是一個人,餘喜齡兄妹還算放心。
算算日子,徐誌鵬一走就是近三年,錢倒是越寄越多,信裡也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可誰也不太清楚他在外邊過得到底怎麼樣。
“徐誌鵬想把徐奶奶接走,徐奶奶沒同意,也不肯讓嫂子回來照顧她。”餘喜山歎了口氣,老太太始終堅持自己孫子沒犯錯,不肯走,另一個也是怕自己跟著去了,怕公安跟跟著摸上門,害了徐誌鵬。
至於嫂子,年前徐誌鵬寫回來的信裡還提了一件事,他跟當初幫他和蔣桂花結了婚,就是最開始冒風險替他寄信的那個女孩子。
“我們多顧著點徐奶奶吧。”徐誌鵬的事,餘喜齡也沒好說什麼。
徐誌鵬當初肯定是被彆人栽了黑鍋,但那個案子以後有沒有機會翻案誰也說不準,他可能過幾年就能光明正大地回來,也可能一輩子也沒辦法回來。
當初餘喜山偷偷給他的錢,這兩年,徐誌鵬也早就還清了。
這事餘喜齡不說,餘喜山也會放在心上,當初他就答應了徐誌鵬,會照顧好徐奶奶。
從徐家回來後,兄妹倆又開車去了省城接餘喜華,今年餘喜華夫妻帶著兒子和許奶奶一起回家過年,二叔家裡沒車,托她們去接。
今年過年本來說好了是在餘二叔家裡過,不過餘奶奶堅持要餘建國一家三口回家過年後,餘喜齡一家便選擇了留在縣城過年,初一再去餘二叔家裡吃頓飯,順便給餘奶奶拜年。
“喜齡,奶奶的上了年紀,她的話你彆太放在心上。”家裡發生的這些事,餘喜華都清楚。
這一年,餘二嬸因為餘奶奶受了不少委屈,沒法跟家裡的男人說,也不好跟兒媳婦講,便打電話跟餘喜華說了個遍。
知道餘奶奶做的這些事,餘喜華也不知道說什麼好,說老人家糊塗吧,她是一心一意地護著兒子,說她不糊塗吧,分明最孝順的人是餘喜齡,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傷餘喜齡的心。
餘喜齡笑笑,這些事她早就看開了,她不介意哄著老太太開心,但葉聽芳要是想從她手裡占到便宜,也完全不可能。
臨近過年,宋清瑜倒是想把徐招娣母子四個帶回京城,不過想也知道不可能,隻能依依不舍地獨自離開。
“喜齡,你不是想去京城的學校嗎?真不跟我去京城看看?”宋清瑜很清楚,哄好餘喜齡,長征就走了三分之一,“宋叔叔的家就在京大和華大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