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室裡養父母的房間和自己的房間床單會變化,衣櫃裡也會有差異,比如消失或者增添幾件。
那接下來就隻剩下一個地方,墨林看向坐落這間屋子最裡麵的房間,那裡是養父母為她準備的單獨的畫室。
墨林打開門,真正走進來觀察起這[些天]自己反複進來的畫室。
畫筆、顏料和圖紙雜亂地散落在地上,無人收拾。周圍擺放著各種各樣的書籍,使本就狹小的空間變得更加壓抑。
“這裡……不符合我現在的習慣。”這是墨林當初第一次進來時做出的判斷。
鏡子裡顯示出的表情,狹小壓抑又雜亂的畫室,這些都與自己截然相反。
看著眼前的一切與記憶裡始終不變的布局,墨林確定這裡就是破局的關鍵點正常來將自己一定會抽出一點時間來這裡畫畫,但是這裡沒有任何變化。
於是墨林突發奇想地嘗試著撿起幾隻畫筆,將它們搭建在一起,又數了所有畫紙的張數,抽出一張隨便折了一個千紙鶴,然後退了出去。
回到客廳看了一眼時間,然後往門口走去,強製加速進入下一天。
第二天自由時間,墨林目標明確,直入畫室,看到了自己[昨天]擺放的畫筆和千紙鶴,又數了一次畫紙的張數。
“果然,這裡是關鍵點。”如果將時間本來的進程比做一台機器,自己所做的就是組成這台機器的零件。
隻有零件齊全,機器才能正常運行,所以墨林在尋找本應該有,實際卻沒有的事件——在畫室裡畫畫。
通過這幾隻畫筆和千紙鶴,墨林知道這裡隻有自己去乾涉才會發生改變,更確信這裡就是破局點。
而且墨林還發現,這裡是不受時間的影響的,因為昨天出來的時候對比了時鐘上的時間。
鐘表上走過的時間少於自己行動所花費的時間,缺少的這段時間恰好是自己在這裡所度過的。
之前沒發現是因為在這裡花費的時間少,自己當時也沒注意時間的變化。
現在情況明了了,自己隻需要補全這個事件就可以了,但問題是怎麼補全呢?
如果是畫畫,自己應該畫什麼呢?
墨林坐在畫紙前,拿著色盤遲遲下不了筆,她有想過將所有風格,所有類型的畫全部畫一遍。
也不怕紙張全部用完,因為那堆畫紙自己昨天數了是300張,用了一張應該還剩299張,但是剛才數又恢複成300張。
“要我畫畫,那[我]會畫什麼呢?”墨林心想既然是要自己畫畫,按目前情況準確來說應該是身體脫離掌控時的那個[墨林]來畫。
但現在畫畫的不是[墨林],而是她。
“如果我是那個樣子,我會畫什麼呢?”
墨林閉上眼,回憶起早上起床時[自己]說話的語調語氣,還有鏡子裡的那張臉。
讓自己儘可能地代入其中。
冷漠,沒有情感,對什麼都沒有興趣或者說對一切都不在意,都與自己無關的表情。
如果我是她,如果這才是真正的[我],在這個狹小壓抑的房間裡,[我]會想什麼?[我]會畫出怎樣的畫?
再次睜眼,墨林原本充滿光彩的眼睛,變得灰暗沒有生氣,左手的筆越過顏料盤上那些色彩豐富的顏料,沾染一大片灰色,開始了自己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