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通過這兩個段子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朱元璋對自己嫡長子的喜愛程度。同時了,朱標本人也可以說是太子的典範,他能力出眾,同時又是個仁義君子,無論是朝中武勳還是文臣都十分認可這位未來的大明接班人。不過這一切,最終都在洪武二十五年化為了泡影。”蕭盼盼頓了頓,“朱標的早逝徹底改變了洪武朝後期的政治格局,其一就是在接班人上,朱元璋為了保證皇位在朱標這一脈的傳承,一意孤行的選擇了朱標的二兒子朱允炆作為自己的接班人。”
“二兒子?”朱元璋感到困惑。
“朱標還在世時,您就開始圍繞他打造整個洪武時期的政治格局,比如皇子與開國武勳的大麵積聯姻,同時也在拉攏大量的文臣團結到朱標的周圍,但這一切都因為朱標的離世而被全部推翻。您為了給自己那位隻有十五歲皇太孫鋪路,您在自己人生最後的六年裡拿起了屠刀,大肆屠殺了一係列的開國功臣。之前說過的韓國公李善長也是在這個時候被殺的。當然,他這個人的死因有點特殊,有一半屬於他的咎由自取,這個我們後麵會說。”
正在府裡緊緊看著光幕的李善長雙眸深沉,看不出任何情緒,而與此同時的明朝開國功臣們一時間也五味雜陳。
主少國疑,各個時代的精英們得出了自己的結論,特彆是各個腦袋清醒的皇帝們紛紛認可了朱元璋的這一做法。一個孩子,怎麼可能壓的住那些彪悍的開國猛將呢?
蕭盼盼微微歎氣後,繼續說道,“要知道一點,開國功臣本來就是一個國家的財富,他們的確有造反的潛在風險和能力,但同樣是一個帝國的支柱。大量在血與火中衝殺出來的開國將領被清除,直接導致了朱允炆在麵對自己四叔時無人可用的窘境。”
朱元璋聽到這,眉頭不免一皺,立刻用眼前的麵板回複道,“咱不可能不留人給他用。”
“你留了,四個人。善於防守的老將耿炳文,老實忠誠的郭英,另外還有大概不輸其父的徐輝祖,跟大明第一代戰神,李景隆。”提到這個名字,蕭盼盼忍不住笑了,“首先,耿炳文不是朱棣的對手,其次郭英也不是,至於徐輝祖,朱允炆不敢用。”
“不敢用?”朱元璋不解。
“一方麵是因為徐輝祖的弟弟當時已經投靠了朱棣,朱棣的妻子更是徐家的長女。另一方麵是因為朱允炆自己的位置也不穩。要知道,朱允炆可不是朱標的嫡子,朱標的嫡子是常家一脈的,因為朱標娶了常遇春的女兒為妻。但常氏在生完朱允熥後便早亡了,外加上朱標的嫡長子朱雄英也是早亡,導致你最後不得不從朱允炆和朱允熥之間去選擇接班人。”
“咱的大孫也!”朱元璋難以置信地呢喃道。
“為了讓朱允炆接班,您把他的母親扶立了成了正式。他的母親並不是出生開國武勳家庭,而是出生於文人士家,所以朱允炆天然的害怕自己那個帶著開國武勳血脈的嫡出弟弟,朱允熥在出生上天然和武勳親近,導致他本能的排斥任何武勳。”
朱元璋已經確定了,這是個傻孫子。
“另外一個關鍵點是,朱允炆也是一個被文官教傻了的典型代表。他在繼位後算是全方位的倒向了文官集團,在這樣的狀況下,武勳自然非常不滿,這也是朱棣能成功實現靖難之役的原因之一。至於最後的大明戰神,他不僅浪丟了六十萬大軍,而且還是由他親自為朱棣打開的南京城的大門。”
聽完這段解說,朱元璋著實困惑無比,他不理解自己為什麼會把位置傳給朱允炆這種傻孩子。
李文忠也非常不理解看著自己那相貌俊秀的好大兒,六十萬大軍被浪丟了,你是怎麼做到的?
同一時間,永樂時空的朱棣開懷無比的大笑了起來,朱允炆有多無能他非常清楚。至於大明第一代戰神?聯想到後人那種取外號的癖好,這個所謂的戰神自然是滿滿諷刺的意思了。
“回到您的問題。”蕭盼盼押了口水,“朱棣能造反的第二個原因就是,他是燕王,是您推行分封製度的產物,靖難之役的發生也再一次證明了分封必然會帶來戰亂。”
看到這的嬴政眉頭深鎖。
“當然,作為當時天下最聰明的人,您怎麼可能不知道這一點了?事實是,在操作層麵上來說,您的分封製度和周朝,漢朝,晉朝的製度已經不一樣了,本質上您對這項製度已經完成了一次迭代升級,甚至在製度設計上也非常巧妙。按照正常的邏輯來說,朱棣就算想反,他都沒有這個能力,反了也隻有死路一條。這裡提一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歸根究底是被逼出來的。如果您的好聖孫不亂削藩,朱老四是不會造反的,不是他不想,是從賬麵上看他沒這個能力。”
朱元璋此時還沒有思考過封藩的事情,所以他真的很好奇自己究竟是怎麼設計這項製度的。
和他有同樣想法的帝王也不在少數,特彆是嬴政,他記得之前蕭盼盼說過,關於分封的具體政策到那個朱棣時會講,所以他判斷這個朱棣的政策和他父親的政策應該是有關聯的。
“咱的分封政策巧妙在哪了?”朱元璋趕緊問道。
“你不是問朱棣是怎麼造反的嗎?”蕭盼盼一愣,隨即又覺得這個問題的確需要牽扯到朱元璋的分封政策,於是組織了一下語言後說道,“概括下來其實也簡單,邊軍守邊,親王壓陣,三條防線,相互製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