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所謂開荒(1 / 2)

蕭盼盼的話,讓漢武帝頓時眼前一亮。

剛剛光顧著內耗了,都忘了自己已經連接到了未來。他還記得,蕭盼盼是有什麼羊毛織機的製作方法,可以一勞永逸的解決那些草原強盜。

於是他立刻發出了提問,迫切的想知道這東西怎麼造。

“羊毛項目是個大型產業,不是說您有製造方法就可以弄的。”蕭盼盼解釋道,“等私信開通後,我會把收集到的專業製作資料,還有管理方法,私信給各個時代有能力推進這項事業的帝王將相們。”

蕭盼盼的這個回答,讓嬴政,李世民,朱元璋和朱棣都迫不及待的想讓私信早點開通。特彆是嬴政,他比誰都急。

“好了,回到反擊匈奴的問題上來。”蕭盼盼清了清喉嚨,“我們先來說明一下,為什麼漢帝國的對匈自衛反擊戰會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

劉徹屏息以待。

“第一個原因在於,這是曆史上真正意義的第一次大規模出塞作戰。”

光幕裡,小三三調出了一張地圖,整個地圖上除了長江,黃河流域的大片區域是生動可見的之外,其餘的地方全被蒼白的迷霧遮蓋住了。

“在迷霧之下的第一次探索注定了要消耗更多的資源,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蕭盼盼說道,“在茫茫的草原和戈壁上,你們不知道哪裡有水源,哪裡有草場,哪裡可以紮營,甚至哪裡有部族人群,”

“一切的一切都隻能靠著自己的雙腳去丈量,當張騫用了十三年的時間第一次走遍整個西域時,第一片迷霧才算是被徹底打開了。”

光幕裡的地圖因為蕭盼盼的話語而出現了變化,迷霧漸漸散開,一條條道路在戈壁和山川間被點亮,連接到了一個個的部落據點。刹那間,眾人豁然開朗。

劉徹心弦一動,張騫,一個他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那個在四年前帶著一腔熱血邁出長安的男人,是他埋在記憶角落裡的一抹遺憾。

“十三年!”劉徹低聲的重複著這個關於時間的數字,原本以為此生不會再見,沒想到他竟然用了十三年。

“張騫的這次旅程點亮了整個絲綢之路的光耀,其曆史意義無可比擬。從此以後,大漢帝國知道了西方的廣闊,更知道了西域將會是大漢整個西北的最大屏障。西域在,西北必然安寧,西域失,則西北必淪為戰場。所以曆代強盛的中原王朝,都會控製西域。”

宋代的帝王將相們覺得這句話是在針對自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張騫出使西域不僅為大漢點亮了地圖,開辟了絲綢之路,而且還帶回來了很多新的農作物,和新的生產技術,為大漢的生產發展做出了貢獻。不過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是,張騫本人的氣節和忠誠。”

蕭盼盼頓了頓,“他在出使西域的途中被匈奴俘虜,期間匈奴對其進行了各種威逼利誘,但他的心誌從來沒有被動搖,在被俘的十年時間裡,他一直持節不失,終於在匈奴看守鬆懈時成功逃脫。”

“在逃脫之後他也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他繼續向西,成功了實現了對西域地區的探索,最後順利回到了長安,為您和整個大漢打開了西域的大門。”

正在草原上辛苦勞作的張騫,愣愣的看著半空中的光幕。整個草原,除了他,除了自己的那些隨行人員之外,沒有人能看得見。

他激動釋懷的跪在了地上,被風雪雕刻成樹皮的臉上頃刻間布滿了淚水。因為他知道,他的陛下最終贏了,他的國家最終贏了,他自己也沒有辜負那份神聖的使命。

光幕裡,一個衣衫襤褸,蓬頭垢麵的男人帶著殘破的節杖,一步一瘸地走回到了富麗堂皇的未央宮裡,那是後人對他這段曆史的演繹。出發時的意氣風發,回來時的顛沛流離,但這一切對他來說都是值得的。

“張騫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外交家,探險家,旅行家,更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他的一生和整個漢武帝時代一樣,融入進了曆史,成為了一盞明燈。在曆史功績之外,他個人也因此功被您封為博望侯,最後病逝於長安,終年50歲,絕對是一代名臣。”

張騫擦乾了臉上的淚水,站起身,挺直了腰杆,掃視了一圈整個匈奴的營地。他必須逃出去。

“從張騫打通西域這件事上我們就能看出來,這第一次的探索需要耗費多少的資源和時間。而麵對真正成建製的,實現了奴隸製建設的匈奴帝國,整個大漢王朝要付出的代價自然更是難以用語言去形容的。”

“這其中最耗費人力,物力,還有財力的就是大規模的騎兵兵團建設。”

聽到這的漢武帝立刻就意識到了這需要花費多大數額的錢財,而且這不止是花錢的問題,比如馬政的推廣就是全國性的大問題,這件事他從很早以前就在盤算了。

“在對待匈奴的反侵略戰爭中,你們深刻的意識到了,以農耕文明為主的漢人,想從單兵角度打敗從小就長在馬背上的匈奴人,是有巨大困難的,於是大規模的騎兵兵團建設就自然被擺到了桌麵上來。”

蕭盼盼忍不住一歎。

“大規模的騎兵兵團建設,廢錢到無數舊時代的老官吏都不想走這條路,都隻是想繼續用和親的方式買邊境的和平。”

在場的一些老臣皺起了眉頭。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