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上的這片地區被標記成了深藍色。
“繼續向南,是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降水也豐沛,但雨季跟風向有關。這一片占地麵積不大,但如果你們以後能把整個東南亞地區占住了,那麵積自然就大了。”
蕭盼盼頓了頓,“四百毫米等降雨線外,則是草原地區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特點是乾燥少雨,年溫差,日溫差都很大。就是白天特彆熱,晚上特彆冷。”
“但我強調一下,彆覺得這裡不適合種地,在狹義的西域地區真的很適合種植棉花,那邊晝夜溫差大,日照長,而這玩意兒喜歡光照。同時那一片的水資源也很豐富,多河穀盆地,土地也肥沃,因為溫差大害蟲還少,真是天然的棉花生產基地。”
一眾富有進取心的皇帝自然都記得這件事。
“然後是高原山地氣候,就是所謂的吐蕃,西藏地區,氣溫低,風力大,降水少。”
這些信息對古人來說是頗為重要的,特彆是對統治者來說,他們可以根據這些信息去完善自己手上原本比較粗糙的農業區域的識彆和劃分問題。
“這些不同的氣候是怎麼形成的?”劉徹問。
“地形,氣壓,季風,大海等等。具體的就不細說了,以後我把專業的教材發給你們,你們自己去學就行了,這裡主要是說明降水量對文明發展的影響。”
“那何為小冰河期?”劉徹繼續提問。
“所謂小冰河期是指在一個時間段內,全球範圍內的氣溫下降,注意是總體的氣溫下降,在氣溫表現上是會產生波動的。直觀上去看就是北方封凍千裡,南方寒冷異常,常年不結冰的河水變成冰河。這就是所謂的小冰河期了。”
這個概念讓一眾帝王將相瞬間感到了背脊發涼,所謂常年不結冰的河都成了冰河意味著什麼,他們太清楚了。
“根據當下的研究,小冰河期在我們中國的曆史上一共出現過四次,第一次是商朝末年,第二次是東漢末年到兩晉,第三次是唐中後期到北宋,第四次就是明末到清朝初年。”
古代的精英們呆住了,他們完全沒有想到所謂的小冰河期居然跨度這麼大,他們原本以為這不過和那種普通的乾旱,洪澇一樣的災害,發生一次就幾年的時間而已。
“從這幾個時間段你們大致就能看出來,小冰河期和王朝的滅亡是有關聯的。隨著氣溫的降低,緊接著自然就是糧食的大麵積減產,國家財政減少,然後是牲畜,人口的大規模死亡,從而導致瘟疫開始廣泛傳播,活不下去的老百姓紛紛起義造反,王朝進入滅亡倒計時。”
無數的皇帝倒吸了一口涼氣。
“這還是中原地區內部的問題,要知道,農耕民族冷,遊牧部族更冷,而且他們對天災的抵抗力更弱,於是他們為了生存必須大規模南下。而在這個時期,大部分中原王朝的國防力量已經處於崩塌階段,然後就是永嘉南渡,靖康之恥和大明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