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不再迷茫的劉徹(2 / 2)

“公開的嗎?”所有被連接到的人都不免擔心地發來了提問。

蕭盼盼點頭,“公開的,這種東西想要發揮出最大的功效,必須要形成規模化和組織化的生產模式,所以隻能靠國家。私人是玩不轉的,之前那幾天不說,是因為你們需要對自己的時代和時代的發展有一個充分的認知。”

蕭盼盼回想了一下,自己到今天為止,也就直播了十一天而已,這個進度已經很快了。但怎麼有些滄海桑田的感覺呢?好像播了28年的柯南一直都在讀小學一樣。

“糧食產量的增加,意味著攤丁入畝的政策有了可以推進的空間,從而能有效的提升人口數量,配合上分稅製的政策能可以緩解一下地方的財政壓力。”

“接著是促進地方手工業的規模化建設,和商業的有序發展。推進社會化大分工的實現,建立一套富有活力的工商業發展機製,讓其成為整個國家不可或缺的造血器官。”

“紙張的製造可以成為一個不錯的產業,應該允許國營和私營共同發展。以此為樣板,實踐一下國營,私營共同存在的市場秩序。而在國營的行業中,也應該實現充分競爭,多搞幾個大廠出來,建立品牌化意識。”

“最後是對外戰爭上,和始皇帝時期一樣,應該是南部重開發,北部重出擊。不要多線作戰。軍隊訓練上以精兵為主,這裡關係到鋼鐵產能的提高問題,在這一點為了防止技術外溢,真不能公開說了,等上幾天吧,我相信一個月之內這些技術你們就都能拿到了。”

“另外,有我給的地圖製作技術,草原和西域環境的情況分析,對外的作戰的開荒成本和試錯成本肯定會直線下降。事實上,一旦煤鋼聯合體和羊毛產業共同鋪開之後,北邊的遊牧民族就基本不會有威脅了。”

“而且鋼鐵產量上來後,其實就不用去建設一支二十萬人規模的騎兵軍團了,大概八萬左右就夠用了,等搞定邊患之後,這支部隊甚至可以直接縮減到五萬。”

“這裡有一個參考對象,唐初對外作戰的精兵政策,根源之一就在於唐朝的鋼鐵產量遠遠高於了您的時代,士兵的披甲率高了,手上的武器也更鋒利,更耐用。在這一點上您是可以參考的。”

劉徹聽到這,忍不住點頭,維持一支近二十萬的騎兵軍團和一支八萬人的騎兵部隊,完全是兩個概念。

“在以上這些因素的加持下,打匈奴的周期不僅會很快,而且打下的地方也不會成為負擔,因為煤鋼聯合體需要礦,北邊不適合種地,但適合開礦啊,那裡有豐富的礦產資源。”

一眾古代的皇帝興奮了。

“北方的邊患基本解決後,就可以大規模的開發南方地區和開啟大航海了。”蕭盼盼頓了頓,“總之,有序的發展這個過程,我相信不出二十年,匈奴就會成為曆史。”

劉徹的所有迷茫此時已經徹底被廓清了,發展的道路已經擺在了眼前,現在他需要先理清自己的朝局,下意識的,他的目光落在了竇嬰和田蚡的身上。

“都是自家親戚,他們應該能理解朕的苦心。”劉徹體貼的想道。

“好了,劉徹先生的時間差不多了,接下來是李世民先生的時間。”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