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國際是什麼?”諸葛亮提問道。
蕭盼盼想了想,這個組織有些複雜了,一兩句話也說不清楚,於是大致解釋道,“這是一個致力建設世界範圍的無產階級專政,建立世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徹底消滅階級,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組織。”
“你們可以把它理解為,我們國內這個組織的老師。而介於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我們這一邊的很多人都信奉共產國際的領導。”
古代的精英們懵了,這是什麼操作?
“第一批到達根據地的是以x英為首的代表團,其在到任後成立了新的機構,以此為根據地最高機構,由其擔任代理書記。為加強軍事指揮,宣布撤銷前敵委員會,成立新的軍管機構,其兼任主席,老師,zhu總任副主席。”
聽到這一串的人事變動,各代的帝王將相們才找到了他們熟悉的感覺。
“同一時間,南京方麵的j總統以其軍政部長何應欽代行總司令職權,兼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調集十八個師另三個旅,二十萬人的兵力,開始對紅一方麵軍進行第二次圍剿。”
是因為這次被追剿的嗎?諸葛亮思考著。
“必須指出的是,南京方麵並沒有動用自己的嫡係部隊,而是把之前參與軍閥大戰歸附的軍閥部隊調了過來,參與這次圍剿。”
這一手安排,讓各時代的皇帝們也是感到十分親切。
不過諸葛亮從蕭盼盼的話裡聽出來了,這次對方肯定又敗了。
“為了應對這次的圍剿,x英主持召開了會議,認為敵軍有二十萬人,我軍隻有三萬人,雙方力量懸殊,所以主張撤離。”
“老師反對這樣的主張,認為以根據地內的條件完全可以打破這次圍剿,因此這次的會議也沒有確定反圍剿的方針。”
各時代的將軍們無語了。他們不是無語雙方的選擇,而是不理解這種開會的模式。
“與此同時,何應欽方麵采取了步步為營的方式,在西起贛江,東至建寧的漫長戰線上布置了一條弧形陣地,在這條八百裡的戰線上分三路推進,每推進一地便構築防線。”
“在重兵壓境的情況下,確定反圍剿的戰略方針已經是最迫在眉睫的事了。”
“x英等人仍然認為這樣嚴密的包圍難以打破,並抓住了上層指示中,為保全我軍基本力量,遇必要時可以拋棄舊的與組織新的根據地,的這句話,主張把部隊轉移到根據地外去。”
“同時也有人主張分兵退敵,認為這樣可以使敵人包圍落空,同時實現目標轉移,進而退敵。”
聽到這的朱元璋覺得第一個方案如果執行會非常可惜,至於第二個方案,肯定是堅決不能用的。
“老師反對這兩種主張,繼續堅持依托根據地的有利條件,就地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但他的意見隻得到了少數人的支持。”
“老師因此提出擴大會議範圍的建議,吸收各軍領導人共同商討。因此,他的少數意見也變成了多數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