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出發(2 / 2)

“這時一方麵軍在知道陝北地區的26,27軍在發展的較好,於是便選擇繼續北上與其會師。”

光幕裡展現出的一個個目的地,讓每一個時空的帝王將相都感到了驚駭,這樣的行軍轉移怎麼可能實現,而且這不是單純的行軍,這就是在逃命,後麵是有追兵的。

任何一個帶過兵的人都不會相信這樣的行軍能成功,他們自己更不敢嘗試這樣的行軍,因為其結果不是潰散,就是嘩變。

但嬴政,諸葛亮,李世民這些雄才大略的人卻通過自己的思考,判斷出了這次的行軍會成功。

這份判斷並沒有依賴蕭盼盼存在的未來曆史,而是依靠著她之前說的那些話,這些話讓他們已經確定了這不是一支普通的軍隊,外加上,還有一個能實現超常規指揮的人。

“在後續的追擊中,敵人的方略是,將這支軍隊趕到兩廣地區,讓其和那裡的軍閥廝殺,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麵,他凱申好漁翁得利,所以他也隻給一方麵軍留下了通往廣東的道路。”蕭盼盼攤手,“這就是名義統一的表現。”

諸葛亮聽到這也是不由搖頭,這個口子真是白送的。

“組織早就洞悉了凱申的想法,於是派人和廣東軍閥達成了協議,就地停戰,互相借道,解除封鎖,互通情報。”

“廣東軍閥開了先例,廣西軍閥自然也跟進了,玩了出禮送出境。”

各時代的古人們對此也是頗為無語,他們很好奇那位凱申在得知這件事後會有多暴跳如雷。

“在主力開始轉移時,臨時上層留下了24師和1.6萬地方部隊,在贛南堅持遊擊,後來凱申以五十萬大軍對其進行清剿,最終這支部隊的生存空間被不斷壓縮,物資耗儘,吃野菜,燒馬蜂窩是常態,沒有吃的時候隻能忍耐。”

“另外,“他”的長子此時不到兩歲,所以也留了下來托付給了自己的弟弟撫養,他的弟弟犧牲後,這個孩子也下落不明。”

蕭盼盼做了個深呼吸。

“留守的部隊在這裡忍耐堅守了三年,到最後被重新整編時隻保留了450人左右。”

這的確不是一支普通的部隊,古人已經找不到形容詞來形容這樣的一支部隊了。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這是陳老總,陳元帥在此地堅守時寫下的《梅嶺三章》。”

果然是大詩人啊!各時空的文人們還記得之前蕭盼盼提過的,這位陳老總是個大詩人。

“總之這次的離開,等下一次真正的回來便是十五年之後了。”蕭盼盼的腦海裡回想起了十送紅軍這首歌,一時間聲音有些哽咽。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