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長江以南,則會出現一個以蘇鬆為核心區的手工業製造中心。
東三省的開發也會在鋼鐵工業的升級發展之後,大規模的推進。
同一時間還可能配合著糧食產量的爆炸式增長。
就這樣的發展程度,蕭盼盼都不確定大明朝在朱棣時代的鼎盛輝煌後,能不能撐過兩百年。
因為一個巨大的變數已經在她講述完新中國的建國曆程後,神奇的出現了。
“這次我升級,貢獻正向能量最多的人,反而不是各時空的老百姓,而是那些讀書人,宋明時期的尤其多。”小三三讚許的說道,“你預想的沒錯,一旦看見希望,他們中的大多數就會自發的改變。”
這個結果蕭盼盼其實是始料未及的,她完全沒想到,宋,明時代會出現這樣大麵積的思想觀念重塑。
她有些好奇,要是朱棣察覺到不對勁的原因,是發現自己的改革阻力減少了,會是一個什麼樣的表情。
“老趙家後麵的皇帝要遭殃了,老朱家的話,至少還有些反抗能力。”蕭盼盼伸了個懶腰說道。
“你想好接下來要連接誰了嗎?”
蕭盼盼攤手。
“先生,蕭姑娘所說的話,沒有問題嗎?”馬良向諸葛亮請教道。
“你向往那樣的未來嗎?”諸葛亮反問。
馬良思忖了片刻,然後點了點頭。
“那這女子的話就有問題了。”諸葛亮笑道,“百姓的力量很強大,但百姓通常都是一盤散沙,你看未來的那段曆史,是誰在組織這些百姓。”
馬良明白了,“如果像我這樣的人多了,那世道的改變就會跟著加快。”
“是這個道理,但與我們這個時代終究是無關的。那個宋朝和明朝才是最可能加速的時代,這兩個時代的讀書人更多。”
停頓片刻後,諸葛亮補充道,“但宋明兩代又有不同。”
“還請先生詳解。”
“從蕭姑娘的隻言片語中,我可以確定,宋代的皇帝多是鼠輩,他們改革的願望不會太強烈,所以宋代可能出現的一個局麵是大臣推著皇帝改革,那個王安石也許會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來。”
馬良回想了一下蕭盼盼以前的話,覺得軍師這樣的推斷的確可能會發生。
“明代的皇帝和宋代不同。”諸葛亮說道,“他們身上似乎都有著一股韌勁,所以最後的結果可能還是文官和皇權的內鬥,不過跟原曆史不同了,以前是文官保守,皇帝激進,這次可能會倒過來了。”
說到這,諸葛亮也不禁笑了起來,畢竟那段超出所有人認知的恢弘曆史,是由他引出來的。
馬良不知道諸葛亮為什麼會突然發笑,正要詢問時,就有小吏上前來通傳道,“稟軍師,益州彆駕,張鬆已經到了。”
諸葛亮起身,整理了一下衣冠,“季常,隨我去見見他吧。”
“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