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意向陛下進言,將他調回遼西平叛,你跟著他,必能有所進益,不會吃虧。”
趙既聞此,心中湧起一股暖流,感激之情溢於言表,狄胖胖就是狄胖胖,太值得信賴了。
他拱手拜謝道:“多謝大人栽培,我一定好好跟著陽老將軍學習用兵之道。”
狄仁傑對趙既的態度很滿意,又提醒道:“張閣老跟大將軍李多祚交代過了,他也會在軍中照顧你,你隻放心大膽地出征便是,隻期望你們能早日克定契丹,班師回朝。”
趙既聞言又無奈笑道:“大人代我多謝張閣老吧,隻是早日克定契丹,班師回朝,隻怕很難吧。”
狄仁傑不禁問道:“承遠何出此言呐?”
趙既長歎一聲道:“誰知道陛下怎麼能派二十八個將領,又沒有一個絕對的主將,自古以來,仗沒有這麼打的。”
“這二十八將,簡直讓人開了眼。禁軍的,邊軍的,老的,少的,中央的,地方的,前線的,後方的,胡人的,漢人的,各種文官武將的……”
以年齡論,趙既最年輕,二十三歲,陽玄基七十多了,跨度非常大。
以民族來論,李多祚,靺鞨人。高質,高句麗人,這位也七十多了。還有突厥降將,以後說不準還有契丹降將。
這種現象也就是在唐代,其他漢人王朝,想湊這麼多不同族裔的將軍參與同一場戰爭,還真是不太容易。
狄仁傑聽到趙既慣口一般的話,笑了起來:“陛下選將是雜了點,但還是用了不少宿將,至少能穩住局勢不崩壞吧。”
趙既搖了搖頭,主打一個悲觀:“難說。”
“此番不光是將領的問題,還有調兵,我聽說朝廷不光調關中、河北諸軍,還在從山南道、淮南道調兵北上,等這些兵馬到齊,不知道要何年何月。”
“將亂兵也亂,互不統屬,亂成一鍋粥了。陛下調集大兵,勢必要一鼓而下,那就是急戰。難免有人輕軍冒進,如此混亂,還要急戰,結果……”
趙既沒有再說下去,但是狄仁傑明白他接下來的意思。
狄仁傑有些憂慮道:“承遠說得是啊,即使領軍之將想要穩紮穩打,陛下也未必願意,聖旨催逼之下,難免要激進。”
“緩進穩妥,說不定能更快平叛。而輕軍冒進,一旦戰敗,平叛反而慢了。”狄仁傑念叨著。
狄仁傑不愧是一代名相,確實有非凡的擔當。
他閉目沉思片刻,忽而目光如炬,毅然決然地站起身來,擲地有聲道:“我會連同張閣老向陛下力諫,絕不使她急功近利,催逼前線大將。”
“李多祚那裡我也會交代,請他穩妥用兵。承遠你在前線,也要見機行事,能穩則穩,該勸則勸。三管齊下,或可穩住局勢。”
趙既又拜了一拜道:“那就拜托大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