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征途(2 / 2)

五代夢 寶慶十三郎 11062 字 2024-03-09

如果大漢國可以進軍邵州,桂陽監的駐軍隨機往衡州進取,那麼完全有可能控製整個楚中地區,自後大漢國進可取退可守。如果真正要圖謀天下,也不再是夢想。

場中不少人都是在軍院學習過的,都明白這個關鍵點,想到常衛國在敘州的重要性,大家都沒有嫉妒他的封賞,而是有不少人馬上請願,要和常衛國一起去發展敘州,和挺進邵州的計劃。

嚴格說,何逍遙根本都還不屬於,劉繼興團隊裡的精英,因為他根本沒有進軍院學習過戰略,和接受過思想的改造。但是他跟在羯可船長身邊,多多少少會耳濡目染。因為劉繼興也給邵廷鋗,準備了不少軍院的學員在身邊,而邵廷鋗自然也會,派學員給何逍遙做助手,他自然平時已經接觸過這些東西,所以對這些想法沒有太多奇怪。

但是,何逍遙畢竟還是有些陌生,不由對劉繼興更是感覺興趣,看著劉繼興笑盈盈的安排,和大家探討大漢軍隊的發展。情不自禁也參與了進來,畢竟這次回來興王府敘職,邵廷鋗的目的也是讓何逍遙認同,和大家更加熟悉親近,也是對何逍遙的一種考驗,和對劉繼興的一種尊重。

樓艦起航緩緩,離開了港灣,在諸人的注視下離開,目的地自然是興王府。

劉繼興一行回到興王府,低調的回歸皇宮,而一行精英們,卻在楊濟的安排下,住進了宮裡官員輪值地收拾出來的幾個院子。一切繼續保持著風平浪靜,劉繼興不想自己的行動讓太多的人掌握,也不會高調到出行需要什麼排場。

自己現在的地位在嶺南已是極致,一切外在的虛榮,對於自己來說已不重要。不是也不像後世的富二代、官二代,自己要尋找生存在這個時代的意義。一向感覺顯擺沒有什麼用,而且這次出行,主要就是為了真正的私訪,看看民眾的歸屬。至於接見這些將領,那都是計劃之外的事情了。

這個時代有計劃必然要有條件,古代每一次征戰必然勞民傷財,幾年也無法恢複基本的生產,就是劉繼興自己生活的時代也是如此。沒有堅實的財政和物資,發動戰爭隻會讓自己和人民,陷入到萬劫不複的地步,所以古代才會說三軍出征,糧草先行的道理。

事實證明,嶺南雖然身處蠻荒,但是經過劉隱、劉岩家族幾代經營商業,已經遠遠的富裕過江南和中原。加之劉繼興大力發展海上貿易和內地經濟,劉繼興完全有信心各方麵的支持。

最重要的還是,這次出行讓劉繼興看到了民眾對皇朝的信心。有很多事情如果一直停留在紙麵上,那麼它永遠隻是個計劃,可是隻要動手去做付出行動,那才是真正的計劃實施。

這天回來後,劉繼興幾乎沒有休息,就是召集綠營和密黨的首腦進宮,連夜又召集了朝中各個部門的大佬們,詢問各處的準備。而且破例把幾個新晉的年青將領都叫來,讓他們旁聽討論。這使得大家感覺接受到另外一個信號,那就是皇帝要提拔新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大動作了。

這晚皇城通明的燈火持續,興王府各種勢力都想通過各種渠道,獲知一些消息,無一例外失望而回。

第二日早朝,居然在京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員,紛紛接到命令入宮朝會。

起朝,官員魚貫而入。

大家看到,就連平時很少出現的幾個親王都出現了在朝會。頗顯氣宇的桂王劉璿興,客氣的和自己認識的每一個官員招呼。至於那些官銜太低的官員也輪不到和桂王交流,桂王自信滿滿的站在首排,和李抑這些大佬站在一起。

李抑幾個顯然和皇帝討論了一個晚上,閉著眼睛站在那裡有些老神在在,對桂王簡單聊了幾句就不再說話了。他在趙章周去世後,已經被劉繼興升為左仆射,列為文班第一。

他身邊站著的自然是女侍中盧瓊仙,她清瘦了許多,臉色沉靜不知道在想什麼!而她身邊就是江南望族出身的蕭凗,蕭凗是劉繼興的媛夫人蕭玥的親叔叔。蕭玥進媛夫人後,先帝的媛夫人李麗姬改為麗妃。而蕭家舉族搬來興王府,許多蕭家子弟受到重用。

這個蕭凗就是其中之一,他本是吳越國太仆寺臣,歸來興王府後先後被劉繼興任職中書。確實蕭凗能力也是驚人,大大小小的事情給劉繼興解決不少,如今已經被劉繼興任命為右仆射。

其餘的自然就是各部的大佬們了,像中書舍人卓惟休、市舶使阿巴斯、尚書左丞參政事鐘允章、禮部尚書薛用丕,這些都是劉繼興登基後提拔起來的高級官員。看著一張張年輕的麵孔,如果中原的勢力們知道了,一定會驚訝好奇,這個朝廷怎麼了。

禎王劉保興也站在桂王身邊,卻遠遠沒有桂王的跳脫,他顯得中規中矩的。荊王劉慶興和梅王劉崇興還太小,揉著模模糊糊的眼睛,看著黑壓壓的大殿裡一屋人,兩個人居然挨在了一起。畢竟小,而且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這天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大漢國把國土六十一州化為五府。南漢附都齊昌府,因為離著梅王劉崇興封地近,由梅王出任大元帥,開衙立府;西南在欽州建欽州府,由荊王劉慶興出任大元帥,開衙立府;中部原有興王府,不再授職,隻設番禹縣,改設楨州府,由禎王劉保興出任大元帥,開衙立府;北部有韶州府,有邕韶王劉鞏出任大元帥;西部設桂州府,由桂王劉璿興出任大元帥,開衙立府。

這次的立府,代表著大漢國的強大開始。同時一係列的人事變動,將代表著大漢國自此真正開始發展。當然,劉繼興給到大家最好的解釋就是,大元帥等同於以前的大都督,大家自然就明白了。

同時,也給到人們幾個信息。首先就是梅王和荊王年幼,開設元帥府肯定隻能邀領,必然要派遣官員去府任職。還有就是邕韶王的臨時突起,他本來是高祖皇帝長子一脈,比皇帝劉繼興還小一輩。但是,這個邕韶王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就是他是中宗皇帝劉晟雅夫人的兒子。

就是說,邕韶王既是雅夫人的兒子,又是中宗皇帝的侄孫子。在十餘歲的時候就出職韶州,雖然隻是襲封韶州之地和遠離京城,實際上是為了避免身份尷尬。但是他實實在在是高祖皇帝的子孫,在中宗皇帝劉晟手裡,他沒有被誅還可以保留,可能就和盧膺有莫大關係了。

如今,新皇帝劉繼興上位,居然不但讓邕韶王獨領一府,而且還升州為府設立大元帥,許多人都感覺到了新的信號。不過劉繼興的另外一個任命,讓大家恍然大悟了。那就是任命如今西北行營都知兵馬使潘崇徹,升任他為韶州府副元帥,督導西北諸州軍事。

然後重要的是升任雲麾將軍伍彥柔,任職為桂州府兵馬副元帥;懷化大將軍曲句出職,去欽州府任兵馬副元帥;齊昌府的任命也很奇怪,由還在邊境的兵部尚書吳珣出任副元帥,在水軍中任職的文官趙辭健出職,任大元帥府都統,兼領水軍東北招討使,同時任命宣威將軍植廷曉為副都統。

朝堂上沒有異聲,因為雖然各部大佬和皇帝商議過,可是皇帝在公布任命的時候,卻沒有和任何人打過招呼。現在的劉繼興似乎有這個權利,沒有人可以操控這個少年皇帝。

這次決議可能顧忌最多的就是桂王,因為他一向感覺自己的得失很重要。有內侍宣布完皇帝的任命後,桂王的臉色陰晴不定,因為皇帝讓伍彥柔去輔佐他,他挑不出任何毛病。一個他在軍中沒有什麼有力的勢力和話語權,二來桂州有豐富的水道,讓大漢國船棹使來輔佐,不管出於哪一點,都是最妥當的。

皇帝也不可能讓他外父潘崇徹去幫助他,以潘崇徹的威望自然沒有任何問題,以潘崇徹的資曆經驗更是上上之選。可是,就是因為潘崇徹是桂王的外父,就衝著這一點他也不可能去。

繼而就是皇帝犒賞和任命了一大批官員和將領,這是為了平衡目前大漢國官員嚴重不足的問題。最後一件不溫不火的消息,徹底把大家幾乎雷到,也很驚訝皇帝的大膽。那就是皇帝決定給西北路招討使郭鏡,增加一萬新近培訓的綠營將士。

這一萬人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卻是大漢國新近培訓的精銳。在皇帝成功的在軍院培養出一批將士後,逐漸的把大漢國各地駐軍的士兵抽調回興王府,都加以魔鬼般的訓練和洗腦。如今,當天那隻不堪一擊的隊伍,已經逐漸成為了一支精銳之軍。一切似乎都順其自然起來,興王府在往常一般的氣氛中繼續。

有些奇怪的是,郭鏡這個西北路招討使,本來是屬於西北行營都知兵馬使潘崇徹管轄。可是自從任命以來,郭鏡就從來沒有和潘崇徹聯係過,而劉繼興好像也從來沒有讓郭鏡去和潘崇徹聯係。郭鏡好像一直就歸劉繼興直管,由此大家看出了楚地這支奇兵的重要性。

沒有人大聲說話,興王府東城外綠營大營。此刻,校場上散發有著一股蕭殺的威勢,但是平時一向軍紀嚴明的大漢國將士,仍然是人聲鼎沸。

看著校場那獵獵作響飄揚的旌旗,以及滿臉激昂興奮的將士,劉繼興哪裡不知道軍心可用,在前日下旨派遣一萬將士去支持郭鏡,綠營裡就掀起一股報名的熱潮。在如今綠營將軍左都指揮使伍忠漢的挑選下,人員很快就排定了下來。

將士們沒有想到皇帝劉繼興親自來送行,當看到劉繼興在何逍遙和常衛國的陪同下出現,大家自然在校場上沸騰起來。看著熱血沸騰的將士,劉繼興根本沒有去製止自己的將士。想著這些被自己打了雞血一般的將士,不由心中也格外激蕩起來。

對著將台下亢奮的將士們,揮臂一振大聲吼道:“將士們!今天在這裡,朕真的特彆高興。因為朕有一批可愛的將士,你們為了你們的國家,為了你們的親人,為了你們的子孫後代遠赴沙場去征戰!將士們,朕在這裡期待你們的凱旋,親人在這裡期待你們!將士們,出發!”

馬聲嘶昂鼎沸,馬蹄催動人心。將士人心激昂,個個磨刀霍霍。綠營將士在常衛國為首的帶領下揚蹄,一時間將士率先出動。摩拳擦掌的將士們個個一臉興奮,似乎都在迫不及待的為了這個國家、為了自己的家園,感到萬分榮耀。

就是剛剛成立不久的媚川都,號稱是劉繼興的近衛軍之一,雖然成立不久,也更是個個全副武裝,一個個精神飽滿鬥誌高昂的。他們的新任指揮使何逍遙帶領他們,全副武裝從劉繼興麵前走過。

本來在曆史上作為劉倀專門負責采珠的部隊,此時因為劉繼興的意向,居然變成了一支水軍陸戰隊,而且提前進入了楚地水域。當然,曆史上的媚川都有八千人的編製,而此時劉繼興隻能滿足何逍遙四千人。在精選的一萬綠營將士裡,挑選四千水軍精銳,對於何逍遙來說,是一種榮耀!

和風習習,陽光動人。誰也不知道,這些大好男兒,此去能有多少歸來!誰也不知道,前方的路途,有多麼艱辛和困難!但是,就是這些將士們,他們為了自己的家園,為了自己的國家!這些大好男兒,大漢國的驕傲,一個個從嶺南出發,踏上了未知的旅程。

誰也不知道,也無法去預料。這一刻的征程,將是這個國家未來的改變,將是這些人未來的改變。甚至,此刻誰也不知道,這一刻劉繼興決定的曆史,在未來的廣大的中原大地上,掀起多大的風浪和改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