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嚴有些不明白譙周的意思。
望著接連離去的三人,他緩緩呼出一口濁氣,算了,事已至此,也是木已成舟了。不說諸葛亮和那個叫譙周的小子在搞什麼鬼,單是陛下的命令就無法違背。
且先去永安,其他的回頭再說吧。
諸葛亮和譙周二人與李嚴的一番言語,早就被劉邦看見了,見諸葛亮騎馬而來,出聲問道:“他同意了?”
“陛下有命,如何不從?臣隻不過是為了讓他心安罷了。”
劉邦緩緩點頭,早在白帝城的十幾日裡,他就將這幫臣子的秉性性格一一向諸葛亮詢問了個遍,這次回成都,也算是稍微認識一下。
這個李嚴,劉邦一眼就看出他其誌不小,讓他遠離成都,就藩永安,必不會甘心,不過既然是自己的後代子孫臨終托孤之人,劉邦也就不好說什麼。
想了想,劉邦仍舊說道:“留他一人駐守永安,不會有事吧?”
諸葛亮回道:“陛下…若不放心,可命陳到一同駐守,萬無一失。”
劉邦眼神一亮,陳到他是見過的,亦是一員猛將,更喜的是,此人不飲酒!雖然不飲酒不代表不會誤事,但總歸要比一個酒徒要讓人放心些。
劉邦沉吟片刻,搖了搖頭:“不,陳到朕有留用,包括那個趙雲,這兩個人不能調走。既是劉備的安排,那就這麼安排吧。”
諸葛亮聽到劉邦在自己麵前提起劉備,心中五味雜陳,也不知說什麼好。
劉邦看了諸葛亮一眼,說道:“丞相啊。”
“臣在。”
“人的壽數天定,誰也左右不了。好比朕,當初征討英布的時候中了一箭,但是沒死,這就是朕的天命。朕來興複大漢,自然也就是上天的旨意,朕想,這也是你的願望吧?彆下馬,就坐著說。”
諸葛亮坐在馬上,仍是低首說道:“興複大漢,既是先帝之誌,也是臣平生大願,更是諸多蜀漢軍民奮鬥的目標!”
“好,既然朕與你君臣一願,那以後還麻煩丞相你多多勸諫才是。還有啊,朕剛剛也說了,命數這種事,彆太在意,傷心不怕,就怕傷心又傷身啊。”
劉邦嘴上勸說著,心中卻是說不出來的羨慕,自己當初怎麼就沒有這種忠心耿耿,死命效力的臣子呢?
諸葛亮連忙應允:“謝陛下關心,臣定當鞠躬儘瘁,死而後已!”
他明白,這是高祖在提點自己,對先帝之事,不要太過傷心。
“這話好聽,朕愛聽!”劉邦笑著放下了窗簾,不再與諸葛亮交談。
窗簾剛剛放下,劉邦臉上的笑意頓時就收了起來,麵色冷峻異常,和剛剛開懷大笑的樣子判若兩人。
自己這個“不肖子孫”看起來還是有些本事的,最起碼識人的本事就很不錯,身邊圍攏的都是忠義之士。這個諸葛亮更是不得了,當初甚至一眼就能看出自己不是本尊,實在是厲害。
這樣的人才,能被收入麾下,足見“劉備”的過人之處。對於他的一些人員安排,自己最好就不要調動了,這個李嚴雖有不平之意,卻無造亂之心,可用。
現在諸葛亮和李嚴兩個托孤大臣都沒什麼大問題的話,接下來,便要考慮怎麼解決那個造反的雍闓了。
劉邦獨自一人坐在馬車裡思索半天,卻發現自己好像總也想不到點子上,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
終於,在車駕快到抵達祭台的時候,劉邦這才抬起頭恍然大悟:“朕現在有多少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