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濤設計的這座二層樓其實很簡單,就是圈梁加磚牆的普通樓房,之所以要使用圈梁,主要是為了增加房間的跨度,作為一個營業場所,空間會更大,而且房屋中間不用戳著一根立柱。在外牆上,他特意設計了兩層飛簷,有點仿古建的模樣,後世裡這種建築風格隻是在90年代初流行過一陣兒,後來就臭大街了,城市裡很少再用這種外建築形式。
不過這玩意放在現在,還算是很獨特、很新鮮的,最合適的地方就是邊上就是雍和宮,對麵又是國子監的大牌樓,這種有點仿古味道的建築放在這裡多少也有點遙相呼應的味道,至少比街上其它的房子更貼近這裡的風格。
後世裡的那些假飛簷都是用水泥澆築的,然後再在上麵用塗料和油漆畫出木頭的結構,達到以以假亂真的效果。那主要是因為後世裡的水泥、鋼筋比木材便宜,而且施工速度快。這時的情況和後世完全相反,這時是木材便宜,水泥、鋼筋不光貴,還沒地方弄去,所以大姨夫乾脆就從其它房管所借調來幾名專門有古建手藝的木匠,直接就按照古建築的風格,用全木結構做這個飛簷,而且不是假的,就是每一層的屋簷,隻不過隻有外麵這半截,後麵全都固定在圈梁上,然後前麵用幾根柱子直接杵在地麵裡當支撐。
洪濤隻管畫效果圖,建築結構和施工圖紙他玩不轉,隻能是和房管所的設計人員按照效果圖來逆推出施工圖,至於怎麼弄合適、怎麼弄結實,這也是設計人員的工作,他隻管要最終的結果。
按照他和設計人員最終搞出來的施工圖,這一排房子一共是31米長,進深11米,總共分成了4個隔斷,上下兩層共有8大間,每間麵積在60多平米左右。其實洪濤還想修個地下室,可惜水泥不夠用的,也沒有那個機械來打樁,隻好作罷。
但是他沒死心,他要求一定要把房屋的承重結構修出餘量來,至少以後還能在屋頂再加一層正規房子才成!這一折騰又多扔進去3000多塊錢,大姨夫都快讓洪濤給折騰瘋了,他想不明白乾嘛還要留出餘量來,難道這麼多房子還不夠用的,以後還得修三層樓!!!
洪濤沒法和大姨夫解釋後世的臨街門臉價格問題,隻是說有備無患,堅持要這麼乾,大姨夫也沒轍,反正好幾萬都扔進去了,多幾千就多幾千吧,身子都掉井裡了,還掛著兩隻耳朵有啥用?
由於不能影響裁縫店和發廊的正常營業,所以這座二層樓還得分段施工,先蓋南邊那多一半,然後等南邊的房間裝修好了,把裁縫店和發廊挪過去,再接著建剩下這少一半。
另外洪濤還讓大姨夫找到了周主任,讓他和區裡的環衛、市政部門協商,專門給這座二層樓單獨鋪設了兩條下水管道,其中一條的中間還挖了一口沉井。對於洪濤的這個要求,大姨夫和那些施工人員也搞不明白是為什麼,原本後院裡就有一條下水道,應該足夠用的。洪濤依舊是沒給出一個最終的、令人信服的解釋,他總不能說我這個下水道是給以後開飯館準備的吧,更不能和這些剛剛能吃上點葷腥的人說,後世飯館的下水道裡全都是地溝油吧,說了肯定也沒人信,那不就成了富裕得拉屎都拉出油來了嘛!!!
弄完了施工圖之後,工地上就沒洪濤什麼事兒了,這時還沒有豆腐渣工程這麼一說,你就算要求施工的工人給你偷工減料,人家也不乾,你不怕房子倒了砸死人,人家還怕壞了自己名聲呢。名聲這個東西在這時候還是一個很有用的資本,可惜再過幾年,這玩意就沒人在意了,不用多,隻需要3、5年的時間,就能改變整整幾代人的傳統道德觀。
81年的春天來得格外早,過了春節沒多少日子,洪濤就已經把厚重的毛褲脫了下來。開學之後的生活把他又拽回了那種有規律的節奏中,上學、放學、去店鋪裡看看幫幫忙、去體校訓練、揪著那二爺坐著他的三輪車一起去逛委托商店。自從那位劉白氏到裁縫店裡上班之後,這位那二爺再也不用洪濤去費心尋找了,每天一清早和傍晚,他都會準時出現在店門口,接送劉白氏上下班,美其名曰劉白氏是小腳,走路不方便。
這一天那二爺帶著洪濤一路殺向了西城,一直跑到了護國寺大街,終於在這裡的委托商店裡發現了一件好東西,是一件硬木的圓桌,還帶著3把小圓凳。洪濤本來不認識這玩意,什麼紫檀啦、黃花梨啊、紅酸木啊他知道名字,可是分辨不出到底是什麼樣子。()
ps:ps:120張月票的加更來啦啊。。。啦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