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印綬由譙周和費禕兩人負責發放,到了劉封這裡,劉封接過了右將軍印,上前跪倒在禪台之下,伏地跪倒:“父皇,兒臣有事稟奏。”
文武百官其實一直都在觀察著劉封的反應,自從劉邦平定異姓王之後,便規定外姓不得封王,劉封雖然是劉備的義子,但誰都知道他本是寇氏的後人,封為燕王實在出人意料。劉備左右,關羽、諸葛亮等人也都目光深沉地看著劉封,這次分封王位,是他們幾個人珍重商議過的,雖然不管外界如何議論,但劉封畢竟是劉備自己收養的義子,總要給一個名分,否則便顯得劉備心胸
狹隘了。
在這個十分敏感的當口,劉封的舉動,無疑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思,百官鴉雀無聲,就連禮樂也都不約而同停了下來。
高台之上,劉備身穿龍袍,頭戴王冕,氣勢和先前又有不同,見劉封跪地,眼眸深處閃過一絲欣慰之色,抬手道:“子益有何事,起身奏來。”劉封依然跪地,將象征著王爺身份的玉佩和節杖捧在手上,大聲道:“兒臣蒙父皇其中,能收為義子,已然知足,得賜王姓,銘感五內,不勝惶恐,自當肝腦塗地,助父皇完成複興大業,但這燕王爵位,乃
是帝室貴胄,封德才不足,不敢接受,還請父皇收回。”
劉備眉頭微不可察地皺了一下,笑道:“子益良苦,隨朕東征西殺,立下汗馬功勞,既為朕之後,就當封王,此乃遵從王法禮度,不必推辭。”
劉封又道:“父皇器重提攜,兒臣牢記在心,日夜以思報效,然燕王之位,臣實不敢忝居,今追隨父王左右,又時常念及父母先祖,願光耀祖上之輝,若父皇能賜先祖羅候之位,乃封之所願耳。”
劉備又說了幾句勉勵的話,劉封意誌堅決,也不怕冒犯天顏,愣是不肯接受燕王之位,最終在關羽和諸葛亮等人的勸諫之下,繼承寇氏祖上的爵位,封為羅候。
這樣一來,大家對劉封的看法又改觀不少,尤其是諸葛亮和關羽,這可是他們未來的女婿,先前商議將劉封封王,也是一種考驗,但誰都不敢說破,如今見他如此謙恭,都暗自鬆了一口氣。這件事的決斷,劉封也曾和法正商議過,他本想借此恢複寇姓,但法正卻認為這樣不妥,一來恐怕天下人議論劉備,說他有了子嗣,便排擠劉封,不能容人,另一方麵則是怕有人會故意借此做文章,說他
對劉備有了心,不願做劉備之後。
最好的辦法就是依然姓劉,卻繼承先祖的羅候之位,感念劉備賜姓培養之恩,也表示自己並沒有奪嫡篡位之心。
其實劉封自己對這個燕王也不感冒,一旦默認了,就算他再端正,恐怕也要被人非議,而且關羽、張飛、諸葛亮這些人也才不過是個侯爵,他上來就封王,這以後彆人怎麼看他,還怎麼相處?
一切文武官爵都安排完畢,劉備金口玉言宣布大赦天下,兩川軍民,無不欣躍。
下午時分,劉備又率領文武在成都之南禦駕親耕,這是效仿先賢,又舉行了一個農耕祭祀儀式,祈禱今年風調雨順,同時宣布減輕賦稅,勸農耕種。
“勸農”是諸葛亮提出來的農本方針,實行“不奪民時,不儘民財”的雙贏政策,充分發揮了民本思想,發揮百姓的主觀能動性,多勞多得。
劉封雖然對這些不甚了了,但對諸葛亮的聰明卻不得不佩服,果然不愧是數一數二的內政人才,這可比曹操的屯田製又高明了許多,裡麵有很多的激勵措施,百姓隻會有動力,而不會感到有壓力。
當然與此同時,軍屯也做了進一步的調整,開春之後,練兵的同時,也會讓這些士兵耕種,尤其是定了組建騎兵的決策之後,糧草更成為重中之重,騎兵的費用可比步兵高了近十倍左右。同時諸葛亮還建議大興水利,以其弟諸葛均為堰官,借助原先李治父子開設的水道,重新疏通益州到長江的水路,也是一條商路,增強與中原的商業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