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宋島,馬尼拉,都督府邸。
一封來自濟州島馮保的書信,此刻正擺在楊三生的桌麵上。
楊三生此時站在窗台邊,透過安裝在窗台內的大塊透明玻璃,看著馬尼拉港絡繹不絕的船隻,以及港口內人來人往的搬運工人和行人,桌上那封早已打開的信件,說明楊三生已經看完了信中的內容,但此時,楊三生的臉上並沒有露出太多喜悅的神色。
……………………………………………………
大塊玻璃,這是笨港格物院最新研究出來的工業商品,已經變成楊三生手中僅次於精鹽的貿易品,自從楊三生從荷蘭人手中得到望遠鏡後,就開始找人仿製望遠鏡以及研發製作大塊的玻璃,由於楊三生對玻璃的製造流程並不熟悉,隻知曉玻璃是用石英砂製作的,具體需要用到哪些材料,他不太清楚,隻能讓格物院內的學子們慢慢摸索。
因此,直到三個月前,格物院才製作出了真正意義上的大塊玻璃,而不是以往那種小型的玻璃珠或玻璃片。(1688年,一名叫納夫的人發明了製作大塊玻璃的工藝,從此,玻璃成了普通的物品。)
為了能讓玻璃成為楊三生牟取巨大利益的商品,他下令讓格物院向馬尼拉送來一批玻璃,楊三生打算把大塊玻璃安裝在馬尼拉都督府,彰顯都督府的氣派,同時也算是為玻璃打宣傳廣告。
由於第一次運輸玻璃沒有經驗,運輸的過程中,超過一半的大塊玻璃都在海浪的顛簸中成為一堆碎片,好在玻璃的製造價格低廉,否則,還不得心疼死楊三生。
好在剩下的玻璃足夠把都督府的窗戶全部安裝,這才沒有讓楊三生的宣傳計劃破產,這不,自從都督府安裝了玻璃,不僅都督府的采光變好了,許多東南亞的達官顯貴也紛紛跑來求購,就連那些荷蘭人和葡萄牙人,也都厚著臉皮的跑來求購。
……………………………………………………
隨著時間的流逝,陽光透過玻璃,直射到窗台內部,刺眼的陽光使得楊三生轉身坐回椅子上,低頭看著眼前的信件沉思。
對於馮保的計劃,楊三生其實是很糾結的,因為在楊三生的計劃中,釜山港的那些倭寇就是消耗品,他隻需要給這些消耗品提供基礎的物資,就可以持續消耗朝鮮的國力,簡直就是愉快加輕鬆,如今,馮保把萬餘精銳倭寇送到朝鮮,不僅讓倭寇在朝鮮的實力變強,還讓朝鮮變得更加衰弱。
釜山港的倭寇之所以被楊三生稱之為消耗品,就是因為,消耗品的生命力會隨著使用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消亡,馮保把上萬精銳倭寇送到朝鮮,這是極大的增強了消耗品的使用壽命,甚至是讓朝鮮沒有能力再對這些消耗品進行削弱,長此以往,消耗品就不再是消耗品了,而是成長為可持續發展的生命體。
馮保正是因為知道這一點,才會同意釜山港的倭寇投誠,使其成為漢人的一部分,讓那萬餘精銳倭寇再次成為消耗品。
當然,這一點也是馮保考慮的其中一個部分,另外一個部分就是因為釜山港的倭寇快沒錢了,馮保可不願意向沒錢的倭寇提供任何幫助。
可這樣一來,作為幕後操盤手的楊三生可就正式走到台前,與朝鮮對峙了。
讓釜山港的倭寇成為消耗品,這是楊三生原本的計劃,而這項計劃的前提是,倭國的情況沒有任何的波動。
可是,當孟超發現倭國建造的新式戰船後,這項計劃就被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