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山城,皇太極的臨時行宮。(原洪承疇臨時總督府)
“諸位愛卿都是我大清的肱骨之臣,可知這海寇使用的三眼銃與明軍使用的三眼銃有何差彆嗎?”
把手中的三眼銃放在一個托盤上,皇太極對著帳中的大臣和武將問道。
皇太極麵前的這個托盤,放著兩把三眼銃,一把是從明軍手中繳獲的三眼銃,另外一把則是從海寇屍體身上繳獲的三眼銃。
如今,知曉海寇‘趙日天’水師實力的皇太極並沒有下令大軍追擊,因為,根據尾隨的騎兵彙報,海寇騎兵與明軍正往青溝灣撤退,也就是說,海寇騎兵與明軍準備從海路撤退。
所以,皇太極才把心思放到了這繳獲自海寇騎兵身上的三眼銃。
行宮內的眾臣聞言,紛紛把目光投向一人身上,而這人就是,大清的工部尚書,星訥。(星訥又作星內,滿洲正白旗人,覺爾察氏,辛泰之弟)
畢竟武器上的事,隻有星訥這種專業人士才有資格發言。
更何況,清軍現在看似占領了鬆山城,但實際上卻放跑了明軍的重要人物,皇太極此時臉上雖然麵無表情,可在場的眾人都明白,皇太極已經憤怒到了極致,沒有人願意在這個時候開口說話,萬一觸怒了皇太極,可就倒大黴了。
星訥見到眾人的目光都落在自己身上,但他也清楚,海寇使用的三眼銃的射擊距離是五十米左右,而明軍的三眼銃最多也就二十米,且威力不大,他要是知道其中的原因,不早就做出這種武器了,於是開口說道:“啟稟皇上,奴才以為,這三眼銃乃是明軍騎兵常用的武器,不如讓夏大人為皇上解惑。”
而星訥嘴上的夏大人,正是夏成德的弟弟夏景海。
同時,在場的眾人也對星訥這招禍水東引很是讚同。
“夏大人,既然此物乃是大明騎兵常用武器,不如就由你來為為朕解惑吧。”
皇太極聞言,扭頭對著夏景海說道。
原本以為沒自己什麼事的夏景海聽到這話,頓時顫顫巍巍的出列說道:“啟稟皇上,奴才方才也看過海寇使用的三眼銃,其外觀比之明軍使用的三眼銃要更為精良,特彆是海寇使用的火藥,乃是顆粒狀的,不似明軍使用的粉末狀火藥。”
夏成德雖然死了,但夏景海作為夏成德的弟弟,被皇太極拿來頂替了夏成德的職位,也算是給其他投降的明軍做榜樣了。
至於夏成德的兒子夏舒,則成為夏景海麾下的一名副將。
聽到夏景海的解釋,皇太極點了點頭,繼續道:“既然夏大人對此頗具了解,不知可知曉這顆粒狀的火藥是如何製作的?”
“回稟皇上,奴才無能,並不知曉該如何製造這種火藥。”
夏景海急忙跪在地上磕頭請罪。
聽到這話,皇太極的臉色瞬間垮了下去,任由夏景海跪在地上磕頭,轉而把目光投向了星訥,開口道:“工部尚書對此事可有見解?”
“回稟皇上,夏大人方才所言,奴才也讚同,海寇使用的三眼銃與明軍使用的三眼銃並沒有多大的差彆,料想海寇使用的三眼銃射擊距離遠,定然與海寇使用的火藥有關,奴才需要一些時間來分析這種顆粒火藥。”
看出皇太極此刻的憤怒情緒散去不少後,星訥這才回答道。
“很好,朕給你時間,務必儘快研製出這種顆粒狀的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