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場嘈雜的聲音中,李定國的武器重重的磕擊到了關羽的青龍刀上。
沒有如電視劇一般雙方武器對轟所發出的劇烈的聲響。
因為對撞所發出的能量早已經剝奪了周圍所有士兵的聽覺,直到四處紛飛的能量將他們給徹底的擊碎,他們才能在臨近死亡的前夕,回過神來,品味雙方這一招的威力,隨後踏上最後的黃泉路。
李定國倒是麵色平常,不過他知道,他已經輸了。因為極致的招式碰撞所爆發出的威力不僅在短時間內剝奪了李定國的聽覺,還帶走了他剩餘的全部力量。
但是,他眼前的這個家夥卻似乎完全不受影響,依舊可以以超然的姿態,在這一刀之後,立馬收回兵器,開始醞釀起下一刀來。
不過,李定國不知道的是,其實關羽這樣的招式也僅有三招,在前三招過後,關羽就會陷入短暫的削弱。這也是關羽在演義中輕易的斬殺顏良文醜,卻能可以和比顏良文醜弱上許多的紀靈管亥走上幾十個回合。直接讓管亥和紀靈分彆抬到了黃巾軍與袁術軍第一武將的高度。
當然,即使李定國知道,那沒有什麼大用,畢竟,就算對方隻能出三招,但他現在的狀態,連第二招都撐不下去。
李定國望著對麵正在醞釀下一刀的關羽,平日裡光憑借自己的武力值就可以在黃巾軍中名列前茅的李定國,終於感受到了被武力絕對壓製的感覺。
你奮力使出的一招,人家隻是使用了一招能夠隨意重複的普通攻擊便能與你鬥一個旗鼓相當,甚至還可以占據上風。任哪一名武將遇到這一幕之後,也會對自己以及接下來的戰鬥失去信心。
幸好李定國也算光棍,趁著關羽的下一招還沒有向他襲出之前,趕緊乾脆利落的下馬,向關羽提出了自己的投降請求。
這也不能怪他貪生怕死,張獻忠的性格他也是早已知曉,即使這一次他能夠成功回去,隻要這場戰鬥最後的結局不是一場大勝仗,那麼他就難逃背鍋的下場。秋後算賬的時候就算張獻忠心中有愧並且看在他昔日的功勞下沒有將他斬首示眾,但也一定會讓他失去繼續往上爬的可能。
而劉備軍的優待俘虜,善待投誠將領的事跡,早已經和劉備的仁義之名一樣,在黃巾起義短短的時間內,傳遍天下,深入人心。
兩相對比之下,似乎投降,也不是一個特彆難做出的決定。
這和原史李定國的情況不一樣,原史之中,張獻忠在戰鬥中不幸陣亡,並且餘下的部隊,也都對李定國心悅誠服,因此,他在可以繼續執掌大權的情況下,自然沒有投誠的想法。
可現在不一樣啊,回去大概率會死,不回去也隻能留一個忠義的美名罷了,畢竟李定國相信關羽的大刀不是吃素的。
他還年輕,還有充足的時間可以建功立業,證明自己。與其在這裡為了一個失去生命才可以換來的名譽白白送死,還不如乾脆利落一點。
在哪個陣營中混不是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