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靈元之爭(2 / 2)

幸而那幾位重傷病患,狀況危急的僅止三人。餘下的絕大多數,皆為輕微的修煉阻礙或是臂膀遭受法箭貫穿。而對於這樣的傷勢,張神醫及其門徒們,比起齊淩,經驗更為豐富。他們並不需齊淩親自動手,便已主動著手療治,大致情形已有七八分好轉。

待到開始處置那三位重傷病患時,齊淩不由得眉頭緊鎖。其中兩人遭羽箭自護體靈甲的縫隙射入,傷及丹田,表麵上的情形與昔日武二遭遇相似,但嘴角已然滲出血絲。另一人則不幸被山石擊中頭盔,頭部受到重創,口中不斷溢出白色靈液。

無論是那兩位中箭傷及丹田者,還是那位因石頭撞擊引發嚴重元神震蕩者,齊淩心中並無絲毫治療把握。然而,連他都無法施以援手,張神醫等人更是束手無策。

迫不得已,齊淩隻得再次挺身而出,指點張神醫等人先將那位嚴重元神震蕩的傷患清洗乾淨,擦乾身體,安置於榻上平躺修養,並在其頸下墊上了兩層靈氣布帛,再覆以一塊千年玄冰,意圖減緩其顱內靈壓。

至於此舉能否奏效,齊淩自己也心中無數,但他深信至少要做些什麼,總好過坐視不理。於是決定先竭儘人事,再聽天由命。

待妥善安排好這位元神震蕩者,齊淩又令手下將兩位腹部遭箭貫穿的傷患一一抬上療傷床,依照之前救治都統武二時的方法,施行開膛取箭之術。

第一位傷患的內腑已被羽箭洞穿,腹部充斥著血海與靈液,腹腔壓力極高。當腹膜被割開的一刹那,他便魂歸天際。

第二位的情況稍微較好,內臟僅遭受箭簇壓迫,並未破裂。但在手術過程中的大量失血,使得他在傷口縫合後一直昏迷不醒,麵色蒼白如紙。

此時,張神醫欲以通靈銀針抽取自身精血,強行輸入傷患體內。幸好齊淩反應迅速,阻止了他的舉動,否則傷患恐怕會因此喪生。

“我曾告誡你,血液不可隨意輸予他人。血有a、b、o以及ab四種屬性,一旦誤輸,頃刻之間便會喪命。你若不信,可拿大型妖獸試驗,切莫拿活生生的人命冒險!”齊淩憤然瞪了張神醫一眼,厲聲喝斥。

怒吼過後,齊淩亦明白要求一個來自十一世紀的神醫理解血型分類與交叉輸血的危險實屬苛求。故此,他隻能憑借前世記憶,傳授一套簡單且可能有效,卻又無法確保萬無一失的血型匹配初步檢測之法。

張神醫聞之欣喜若狂,立即吩咐門徒們找尋大型妖獸進行試驗。

自此數日之內,不明所以的眾多大型妖獸不幸喪命,化作了軍士們的口糧。然而,值得慶幸的是,張神醫等人終究沒有再拿受傷的將士做實驗,這也算是齊淩無意間挽救了更多人的生命。

令人稱奇的是,寒冬時節細菌活力較低,加之傷患們對齊淩醫術懷有近乎盲目的信賴。次日上午,那位陷入重度元神震蕩者與腹部中箭而不亡者,竟相繼蘇醒了過來……

其餘的修煉者傷勢亦有顯著改善,皆因采用了靈酒進行消毒,無一人傷口遭受嚴重的邪氣侵襲或是修煉者的體內並發症發生。由此,齊淩的“仙醫”之名再次傳遍各修行營地。所有的修士深信,隻要非戰場隕落,便能在齊仙醫的手下逃脫生死輪回,重獲新生。

至於在治療過程中不幸離世的那個同門師兄弟,鎮戎軍前鋒左營的所有修士則一致認定其為戰場捐軀,無人會將此人的逝去與齊淩的“醫道”相聯係。

也不怪乎眾修士對齊淩如此敬仰膜拜,在這修行世界裡,腹中遭飛劍穿刺之人,每三十位中有九九難逃一劫。然而齊淩總共施救三人,竟成功救活兩人,治愈率相較於常人提升了二十倍之多,被譽為“仙醫”自然是實至名歸。

隨後的三日裡,齊淩又被推上了救死扶傷的第一線,攜張郎中及其弟子們一道,施展仙法妙手救治了數十位重傷修士及眾多輕傷者。幸得天時相助,經過他們救治後當場救治無效身亡的重傷者始終維持在四成以內。

於是,“齊仙醫”的聲望愈發如日中天。他在軍營中行走,所至之處無不受到無數修士們的熱情問候,甚至其受尊敬的程度較之那些營隊首領尤有過之。

但與此同時,齊淩救人愈病雖順利,張環率部攻打小黑山卻是困難重重。小黑山雖不高峻,地勢卻極其險惡。通往山頂的道路僅前後兩條,每條路上皆有四五處天然形成的巨岩關隘。防守一方隻需派遣少數人手駐守,便可使進攻者付出巨大代價,且始終難以推進一步。

“何不嘗試將靈箭拋射至岩石之後,直擊敵軍?”齊淩每日觀看著張環帶領手下修士攻山,傷亡人數不斷增加,卻未見實質性的進展,終於找準時機,低聲提議。

“靈箭若采用仰射,其威能必然大減,且很難準確命中那幾塊猶如壁壘般聳立的岩石背後。而敵人隻需簡單架設幾片木板防禦,我方靈箭便會失去效果。”考慮到齊淩奮力救治自己部下的功績,張環耐心地向他解釋道。

自從與齊淩相識以來,張環對其的看法猶如過山車一般起伏不定。最初聽說齊淩的姓名與往昔經曆,他本能地將齊淩視為那種無甚修為,全靠祖先庇護混跡世間,還常常惹是生非的敗家子弟。等到齊淩出手救了都頭武二的命,張環眼中他立刻成為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世家傑出子弟,少年豪傑。然而緊接著,齊淩在戰場上多次表現出的婦人之仁使得他在張環心中的形象急劇下滑,直至今日,已然被視為除了醫術精湛之外,其他方麵幾乎一竅不通的書癡。

好在當前張郎中等人仍然需要齊淩親自指點醫道,並且尚未完全掌握齊淩傳授的技藝。因此,張環依然保持著對齊淩應有的尊重。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