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家,不用慣他,在屋裡翻精的很(調皮、淘氣),所以把他帶上,到處走走”,父親說到。
“額,虎娃子那天撿了錦雞毛,我去給小少爺拿去玩,”隨後就進屋裡去了,一會兒手裡拿兩根金黃色羽毛,有二十公分長。
“拿去玩吧”,遞給向胡老四懷裡的杜辰宇。
杜辰宇看著很喜歡,就伸手去拿,心想兩根羽毛插在帽子上就像美猴王羽翎。
“你就慣他嘛,你還一點都不客氣”,父親看他一眼,說道。
“少爺、喜歡就接著玩嘛”,四哥也接口道。
“小少爺喜歡就好,也不是啥貴重東西”,老趙頭坐下,接著編背篼。
隨後他們又聊了一會兒家常,趙老頭家,這幾年還勉強能過日子,他們自己還有一兩畝旱地,加之他會編篾,一些木匠活,還有幾個女兒家裡接濟,基本生活還可以過下去,他們也聽說了父親任甲長。
然後他們就走到下一家李仕貴家,這家隻有兩間草屋,旁邊還有一個人字形小茅草屋,門口板凳都沒有,隻有幾個黑木樁,小院子裡幾乎沒有其他任何家具,屋裡門口一張大床,是四根木頭做支架,上麵鋪稻草,一張竹席子鋪上麵,
沒有被子,門都竹板編製得那種,院子裡一個兩個小孩子,大概七、八歲,大冬天光溜溜的,看見他們,小的那個就跑進屋裡去了,老大也好奇的看著他們。
“你是秀才老師,你們找我爹爹嚒,他們乾活去了。”那個大一點孩子說道。
“你是四娃子吧,”父親問道
“嗯,我是老四,那是我弟兒”?大一點的說到
“那你們繼續玩”父親說道。
然後繼續走下一家,路上聽父親說了下李家情況,李家五個孩子,李在田一個帶大,老四都十歲了,也不長身高,上麵還有一個哥哥,兩個姐姐,大姐嫁河對麵去了,家裡沒有一畝地,這一家估計是最困難的了。
“他們家教如何,我們還是幫幫他吧”,杜辰宇心裡有點可憐那幾個孩子說。
“他們外來戶,李仕貴他娘是同治年間逃荒上這山裡來的,李家收留了他們,李仕貴隨李姓,長大娶了姚家啞巴幺女,然後就被分家出來,一直是馬家佃戶,還比較安分守己”,父親回答到。
一路看著才被收割的稻田和玉米地,看著收割的稻草,全是種的高山冷水稻穀,俗稱“六百棒”,意思是穀穗很長,很大,有600多顆,但是僅僅不到三分之一顆粒飽滿,其餘全是空殼,不分苗,沒苗也就分兩三株苗,株高近一米,栽植密集,沒有足夠行間距通風,出穗時候風一吹,滿田腹倒,導致通風不夠,大多數顆粒無法授粉,隻能是空殼。玉米地裡禾苗枯杆,也是又細又高,老百姓為增加產量,隻有密集度,行間距普遍三十公分,與後世玉米行間最低五十公分的要求,差距甚遠。
第七甲還是人口密集的區域,大多是靠近河邊的土地都被耕種,但是水田較少,旱地多。滿眼望去雜草豐茂,半坡上各處星星點點分布著茅草屋,大概也有五六戶青瓦房,幾絲青煙從屋頂飄出,田地裡還有幾頭牛撒歡,幾個穿破褲衩小孩在玉米地裡尋找甜玉米杆,當做甘蔗啃,看見他們也生份,繼續放牛,啃“甘蔗”。
這樣一路聊聊,看看又走了兩三戶,太陽都到頂了,父親說“我們走的也慢,下午這樣做,老四你去把幾個牌長叫到趙家灣祠堂大院,我們開個小會,商量一下後麵的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