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各顯其能(2 / 2)

而且光有船體不能下海,還得配備帆具、繩索、各種生活設施等等,又得2000兩銀子打不住。光船沒人成嗎?每艘船就算裝200人,吃喝穿武器俸祿,一年下來又是筆不菲的開銷。

以朝廷目前的經濟狀況,彆說上百艘戰艦,幾十艘也養不起。海船可是隻投入沒產出的消耗品,一旦遇到大風浪沉了,幾萬兩銀子也就沒了,連個水花都不會冒,純賠!

不管彆人是什麼意見,也不管皇帝有多正當的理由,反正戶部沒錢,有錢也不會打水漂玩。這就是他的態度,哪怕麵對的是皇帝。

“趙尚書,你翻的都是老黃曆了。袁總督在奏折中詳細寫明,造一艘長8丈6尺、寬2丈7尺的400料雙桅快船船體,選中等楠木,料錢560兩,工錢僅需60餘兩,耗時兩個半月。

長15丈餘,寬4丈6尺的5000料三桅戰船船體,同樣選中等楠木,料錢4000兩,工錢500兩,耗時五個月而已。

太倉如果拿不出這筆銀子,由內庫支付也無不可。朕以為先造兩三艘試試效果,即便不儘如人意也損失不大。若是合用再大批建造,諸卿以為如何?”

戶部確實有永樂朝建造遠航海船的部分檔案,洪濤也看過,明白趙世卿在擔心什麼。但經過實際測試,采用水力鋸木機代替人工之後,帆船的造價和二百年前沒有什麼區彆。

而龍骨拚接技術進一步拉低了帆船的建造成本和難度,且船體越大相對成本反而越低。畢竟不用再苛求整根大木料,隻要材質合適,可以用幾根短料拚接成完整的龍骨。

有了機械幫忙,還可以省下一半的人工,並提高一倍的建造速度。要不是陰乾的木料供應不足,海河造船廠甚至可以五六艘戰船一起開工,造價還能再低兩成。

不過這兩種船型的造價僅僅是船體,不包括甲板上麵的所有配件和帆具,更沒有把武器和士兵算在內。都配全的話現在還算不出來,至少火炮的造價是個謎,得等趙士禎那邊拿出樣品才成。

至於說造出來養不養得起,實際上根本和後期投入無關,而是取決於思維模式。海船,尤其是遠洋海船,從下水的那一天起就不該是財政負擔,而是創收利器。

同時期的全世界,恐怕隻有明朝存在這個擔憂。彆人恨不得把皇宮的大梁都拆下來造成海船出去遠洋,因為掙錢、掙大錢。

有時候洪濤很納悶明清兩代統治者是怎麼想的,眼睜睜看著佛郎機、紅毛夷、英吉利商人開著大船不遠萬裡、不辭辛苦的跑過來,個個掙得嘴角流油。然後就這麼傻看著,任憑國內百姓吃不飽穿不暖,卻啥想法都沒有。

自己想不到掙錢的辦法,照貓畫虎也不會,但一提內鬥折磨百姓那創造力立馬直衝雲霄,個個都是急先鋒和諸葛亮,計謀層出不窮。

直到被打得滿地找牙才想起來學學彆人,還不是認真學,得挑挑揀揀隻要立竿見影,所有基礎和係統全扔到一邊。好像彆人發展了幾百年的成果,自己拿來搗鼓個十天半個月就能追上,並且超越!到底是傻呢還是壞?

最可怕的是這種思維模式還能隨著基因傳代,老祖宗總結的太對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