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愛卿所提名都有過人之處,又都有不足,待朕仔細衡量再做定奪。王安……”這期間洪濤一直沒插嘴,靜靜坐在禦書案後麵看著眼前的一幕,心裡不停比較權衡,最終也沒拿定主意。
在這三名將領之中他隻聽說過杜鬆,其餘兩人基本沒有概念。卻可以看出東林黨想推劉綎上位,浙黨則看中了杜鬆,做為中立派更希望讓沈有容出頭。但其中到底有什麼關聯,還要問問明白人。
“朕有個問題想讓諸位解惑!”和王安交頭接耳的嘀咕了一小會,禦前會議才得以繼續進行,但皇帝沒說要任命誰擔任遼東總兵,還要提問。
“臣等知不無言……”
“若遣劉綎、杜鬆、沈有容中任何一人鎮守遼東,可否能平定建虜?需要多久?耗費幾何?太倉又能供應幾何?”
根據王安的介紹,目前的局麵基本明朗化了。劉綎是已故左軍都督劉顯的兒子,娶了南京兵部尚書張鏊的女兒。劉顯當年和戚繼光、俞大遒一起抗倭,很受張居正的賞識和重用。
而張居正被萬曆皇帝清算之後,他們在朝堂裡備受排擠,不得已與正在慢慢崛起的東林黨走到了一起,相互呼應,攜手抵禦一家獨大的浙黨。
杜鬆是軍官家庭出身,能混到都督簽事全靠作戰勇猛積累功勞。但這個人沒怎麼讀過書,還有些驕傲自滿,因為工作得罪過孫瑋。是不是和浙黨走到了一起,目前還沒明顯跡象。
沈有容和杜鬆的情況差不多,出身不高,從基層靠著能力一點點升遷,為人比較平和,也沒聽說太明顯的劣跡,在福建、浙江任職名聲不錯。如果不是級彆和職務偏低,倒是三人中的最佳人選。
不過洪濤認為,無論派誰去都不會比李成梁乾得更好。不是說能力不成,而是不具備地利與人和這兩個先決重要條件。
李成梁之所以能叱吒遼東幾十年,還敢玩養寇自重的雙刃劍,依仗的不是邊軍和衛所軍,而是李家多年經營的硬實力,尤其是其麾下的私兵,遼東鐵騎。
這支部隊是由李家的家將、遼東本地獵戶和部分蒙古族人組成的,腦子裡沒有太多朝廷概念,全靠李家養活。換句話講,他們是替李家賣命的,經過多年的磨合,互相之間已經成了互生關係,具有基本信任。
讓彆的將領去統禦這支部隊,即便不少給俸祿,短時間內也無法指使如臂。而沒有了這支部隊的大力協助,光靠衛所兵將,很大可能是打不過女真和蒙古部族軍隊的。
“……”這一連串的問題讓一門心思要把遼東總兵人選納入本派係之內的眾官員馬上冷靜了下來,紛紛投出不解的眼神。
這些問題問得太具體也太關鍵了,沒人能回答,也沒人願意回答。為朝廷舉薦人才是六部九卿大學士們的權力和福利,借此打壓異己增強己方實力責無旁貸。可要是有這麼重的連帶責任,真就得好好考慮得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