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秦嶺古道(2 / 2)

潑刀行 張老西 10229 字 6個月前

雖因雨天暫留此地,但眾人皆是老手,知道隨後的路程艱辛,要抓緊一切時間休息。

唯有王道玄和李衍坐在篝火旁。

二人商議上下半夜,輪流打坐存神,閒著的則護法兼守夜。

李衍值守下半夜,因此等眾人睡著後,便盤膝而坐,先是觀想五臟六腑、隨後將冥冥中那一點點靈光,全部彙聚於眉心,入定存神。

很快,眉心白光擴大,出現道人影。

經過數月修煉,存神輪廓越來越清晰,已能隱約分辨出形象,外表類似大羅法身,一襲道袍,端坐於蓮台之上。

而眉眼五官,則與他一模一樣。

這便是李衍觀想出的神明。

剛存神,便有大羅法身守護,半點靈光都不會浪費,再加上沒有與人鬥法,神識沒有損傷,所以李衍修煉進度驚人。

待到前往太白山時,他的道行已足夠支撐建樓。

此事在他人看來,簡直是奇跡。

要知道,普通人沒有建樓觀之前,即便每晚勤修不斷,那一點靈光也總會流散,如同泳池,一邊進水一邊漏水。

僅這一點,便浪費許多時間。

李衍沒此顧慮,更絕的是,一旦神識受傷,也能通過大羅法身換傷,不會因某次鬥法便道行跌落,沒有諸多顧忌。

然而,他此刻卻毫無歡喜之意。

丹田之中,大羅法身左手掌心之上,“勾牒”印記越發明顯,似乎已變成天然紋理。

這可是來自陰司的玩意兒!

那個神秘地方,就連太玄正教也有些忌諱。

成為活陰差後,他的秘密會不會被發現…

越靠近秦嶺,李衍心中越忐忑。

不知不覺,每日存神觀想結束。

李衍醒來後,已過子時,屋內幾人睡得鼾聲連天,篝火熊熊,卻仍驅不散深秋雨夜淒寒。

看著王道玄入定,李衍又添了一些木材,坐在篝火前守夜。

當然,他也沒閒著,而從背囊中取出兩本書。

一本《劈掛拳拳譜》、一本《秦漢鼓韻》。

這兩樣,都是春風班周班主贈送。

雲雷神鼓畢竟是法器,他隨身攜帶,就掛在馬背上,這些日子每日固定時刻拍打,鍛煉暗勁,功力明顯有所增長。

但要想將其作為法器使用,胡亂拍擊肯定不行,存神配合《秦漢鼓韻》,威力才會更大。

還有,便是這劈掛拳譜。

這段時間幾場惡鬥,已讓他發現自己問題。

功力上的差距暫且不說,拳法上的弱點,卻已顯現。

紅拳身法靈活,擅長貼身刁打,因為父親的熏陶,加上他前世見聞,在刁打上著實下了功夫。

所謂刁打,連刁帶打,勾掛纏粘。

事實也證明如此,在與周白的戰鬥中,隻要近身,他就毫不畏懼,甚至往往能以弱勝強。

擊技之道,十分講究距離。

按照他父親的規劃,遠距離有關山快刀,近距離有紅拳刁打,使得他戰力迅速建立,並且闖出一番名堂。

然而,現在卻有點不夠用。

並非紅拳不好,而是每個人性格體型不同,有了母拳,在吸收各種拳法,發揮自己潛力,將來才能走得更遠。

比如在與那鐵線拳漢子戰鬥中,他就毫無辦法,隻能憑借小聰明,和對方的心裡破綻下手。

而且這幾個月,李衍發現自己又長高了一截。

拳法,自然也要相應變化。

周蟠手臂奇長,選擇通背猴拳。

而他的選擇,則是這劈掛拳。

劈掛多用掌,故又稱劈掛掌,擅長中遠距離克敵。

講究放長擊遠,遠則長擊,近則抽打,可收可放,可長可短,最擅對空間距離進行控製,足以彌補他缺點。

配合紅拳中的炮拳,威力更甚。

選擇這條路,還有個原因。

他之前鍛煉暗勁所煉,乃是紅拳穿絲勁,但如今修煉的是神鼓雲雷音,霸道威猛,雷罡震懾四方,拳法也必須與之配合,將來才能凝聚拳意。

夜雨篝火旁,李衍翻看拳譜,時而陷入沉思。

當然,這隻是初步了解。

所謂改拳如登天,他雖不是完全改拳,但形成自己特點,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少不了向名家請教。

長安高手彙聚,秦嶺之行結束後,正好前往,找位精通劈掛的老師傅學拳……

…………

不知不覺,一夜過去。

正如王道玄所料,清晨秋雨還未停歇,稀稀拉拉下個不停。

運送棺槨回鄉,中間有個忌諱,就是棺槨不能碰地,這種天氣趕路,即便用油氈包裹,棺材也難免淋濕。

萬一打滑翻車,那可就倒了黴。

眾人又是劈柴燒水熬粥,一碗熱騰騰的米粥,配合昨日剩菜下肚,即便身處荒宅,也感覺渾身熱意上湧。

快到晌午時,秋雨終於停歇。

李衍和王道玄出門查看天色,剛好隔壁的人也出了院子。

隻見那老者撫須看向遠方,見青山環繞,白霧翻湧,心情不由得大好,開口笑道:“奉平,你可知咱們走的是什麼路?”

“秦楚古道。”

“有何來曆?”

“這…屬下不知。”

老者望著遠方歎道:“這秦嶺劃分南北,乃是三大龍脈中龍,先秦修建,自鹹陽起,終於秦嶺南山,所以才有了終南山之稱。後人繼續修建,終使其貫通秦楚兩地。”

“原來如此。”那中年侍衛恍然大悟。

老者又搖頭道:“從古至今,先民篳路藍縷,終橫跨天塹,溝通四方。”

“有子午道,自長安通往漢中、安康及巴蜀…”

“有駱穀道,南下經周至西駱穀,前往漢中…”

“亦有褒斜道,傳聞乃禹皇開鑿,還有陳倉、藍武、義穀、錫穀道…”

“這個屬下聽過,暗度陳倉。”

“沒錯,古之先民尚能如此,老夫我隻是一時失意,又有何懼,待回到豐陽,臥薪嘗膽,培養後輩族人,靜待時機,三十年後,又何嘗不是另一番光景?”

聽這老者談吐不俗,王道玄忍不住心生好感,“這位老居士好見識,我等也要前往豐陽,不知尊姓大名?”

老者沉思了一下,“既是同路,送亡人歸鄉,也無需隱瞞,老夫盧康。”

李衍和沙裡飛一聽,麵色都變得有些古怪…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