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國祭與登神者(1 / 2)

潑刀行 張老西 9066 字 6個月前

隨後的路程,再無波折。

眾人也算是見識到了華山之險峻。

他們離開毛女洞,穿過雲門,到達青柯坪,隨後便要經過千尺幢。

這是山崖間裂出的一道縫隙,古先民於崖縫中鑿石而上,傾斜角度近乎於直上直下。

台階異常狹窄,隻有半步,且冰雪未消。

此界華山可不像李衍前世,有各種防護,還有鎖鏈牽拉借力,空空蕩蕩,跟個冰滑梯差不多。

若非幾人身手了得,就連王道玄和嚴九嶺也是經常翻山越嶺,多半會滾落下去。

此地也號稱太華咽喉,傳聞乃漢代時打通。

原本山勢險要無路,有人見猿猴上下跳躍,於崖縫間穿梭,跟隨猿猴而登,才發現這條路。

杜甫詩中曾言:“車廂入穀無歸路,箭括通天有一門。”

當然,這裡亦是扼守山門的要衝。

兩側崖壁頂端,遍布小石窟,高不過一尺,宛如神龕,整齊排成一列,布滿仙神石刻。

李衍能嗅到,神像上皆有香火繚繞,神罡彙聚,仿佛眾多仙人正低頭注視著他們通過。

頂端出口處站立著兩名道人,遠遠望見幾人,便恭敬拱手問道:“可是來自長安的李道友?”

“正是。”

李衍加快腳步,迅速離開千尺幢。

他抬頭仔細打量,隻見兩名道人一高一矮,一胖一瘦,皆著玄色道袍,身背寶劍。

與山下那道人截然不同,這二人眼神清淡,表情也顯得和藹許多。

“貧道玉風子。”

“貧道玉寒子。”

兩名道人一番自我介紹,便微笑開口道:“師父讓我們在此等候,說務必要款待好來自長安的李居士。”

眼看眾人全都上來,二人當即抬手說道:“諸位,請隨我們來。”

太玄正教規模龐大,幾乎統攝整個神州道門道統,內部派係更是紛繁繁雜。

李衍與純陽院道人素無交情,如此熱情相待,定是因為之前示警之事。

眾人隨道人前行,穿過陡峭山壁,於積雪嚴寒中跋涉,很快便來到一座道觀前。

“諸位,此乃望仙觀,常供教內同道休憩。齋飯已備好,諸位可先歇息,師父稍後即來。”

矮胖的玉寒子微笑介紹道。

李衍連忙詢問,“我等參加開窖法事,先前來的道友們都在何處?”

高瘦的玉風子回道:“此為北峰,他們在蓮峰。諸位莫急,此處環境更佳。”

說罷,還眨了眨眼。

李衍頓時會意,拱手微笑道:“多謝,誠如二位所言,此地甚好。”

走進望仙觀,古柏蔥鬱,隔絕塵囂。

觀中建築古樸,飛簷積雪,石欄紅牆,年頭看起來很是久遠。

給他們安排的廂房也簡約雅致,木床散發鬆香,被褥溫暖,窗邊茶幾上泡著香茶,角落香爐青煙嫋嫋,令人心寧。

不久,道童便將齋飯呈上。

竹筍炒木耳、紅棗軟糕、還有蔬菜湯和素餡餃子。

說實話,賣相尚可,味道隻能說一般。

但在華山頂峰能吃口熱乎的,已是奢侈,畢竟山上沒法種糧食,往來物資都需要人力運輸。

眾人狼吞虎咽,加上幾壺熱茶下肚後,登山的疲倦也隨之一掃而空。

玉風子所說的師傅還未前來,眾人也就閒聊,打發時間。

嚴九齡儼然成了中心,他學識淵博,對華山的各種典故可謂是一清二楚,引經據典,聽得眾人津津有味。

他一番感慨,“想不到毛女竟真的存在…”

李衍可是親眼見過的,對毛女那可怕模樣記憶尤深,於是詢問道:“聽來嚴兄對毛女之事頗為了解,可否為在下講述一番?”

“當然。”

嚴九齡微笑說道,“這毛女本是秦時宮女,後來在秦亂之時,遁入華山。”

“她得仙人傳授秘法,傳聞能夠食鬆針而長生,漢時《列仙傳》中便有著相關記載……”

“待到太宗初年時,陶太白到華山采藥,聲稱見過毛女,還與之交談。蔡元長亦是如此,他華山見到一婦人,渾身長滿綠毛,目光攝人,行走如飛。”

“傳聞這毛女不知饑寒,每當夜深人靜時,便會朝拜北鬥……”

李衍聽罷,若有所思。

他暗自琢磨,聽這典故,怎麼都覺得,與那《長生仙庫》有關。

食鬆針長生,莫非是某種服食之法?

或許正因如此,毛女神魂才能存留至今,不被香火衝散。

隻可惜,年代久遠無法探究,自己雖然能通神,卻無法與之交談,著實不清楚當初具體發生了什麼。

見嚴九齡學識如此淵博,李衍心中一動,從懷中取出一物,正是從袁巴那裡得到的鳳凰金飾。

“嚴兄,不知可認得此物?”

嚴九齡接過後,仔細端詳一番,眼中詫異之色越來越濃,詢問道:“李大俠是從哪裡得到,這是荊巫之令,沒想到關中也有。”

“從一位朋友手中得到。”

李衍隨意敷衍了一句,詢問道:“荊巫…是荊楚那邊的傳承嗎?”

嚴九齡點頭:“沒錯,此物涉及到一些隱秘,說實話,在下也在研究,其來源,涉及到國祭之禮。”

“曆朝曆代雖有國祭,卻各不相同。夏商不敢言,但周朝始出‘社稷’之名,周禮講究頗多,秉承夏商兩代之禮,正所謂‘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

“周末之時,禮樂崩壞,諸侯國祭祀皆有側重。例如齊魯三晉,乃是供奉五帝與齊地八神……”

“而楚國唯信三帝,分彆為黃帝、帝俊和帝顓頊,同時還供奉十神,如東皇太一、東君、雲中君、湘君等……”

“至於秦地,更偏重其主神少暤白帝,也就是咱們這西嶽華山之神。故而漢帝斬白蛇起義,這白蛇便說是白帝之子,象征滅秦……”

“漢朝初立,立新禮,詔令各地神靈祭祀進入長安,與秦故神一同受祭。《史記·封禪書》中就言道:其梁巫,祠天、地…晉巫,祠五帝、東君、雲中君、司命…秦巫,祠社主、巫保…荊巫,祠堂下、巫先、司命…”

漢宮秘祝!

李衍頓時了然,這不就是夜哭郎和商山一脈的源頭麼…

嚴九齡則繼續道:“待至漢末,天下動蕩,玄門正教興起,加上方仙道惹出禍端,原漢宮的祭祀便停止,相關巫祭也返回各地。此物便是荊巫手令……”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