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絮並未理睬,充耳不聞,大步越過了那人。
柳元州回頭看了一眼那男子,麵露厭惡道:“阿絮,你當時為何會選此地啊,這夜裡這麼多醉漢,你一女子,也多有顧慮。”
蘇絮搖搖頭,歎氣道:“此地乃大昭與吐蕃互市之地,吐蕃人多是蠻民,他們既無多少銀錢,又少有會醫術的大夫。每每病重,隻顧驅邪除祟依仗神靈。大昭與吐蕃既為友邦,我們做百姓的,也該多幫襯著些。”
柳元州拍了拍身側的布包,點頭道:“你說的有理。我回家後也問問我父親能否將杏林館開一間在此處。”
蘇絮抬眼一笑,“多年未見伯父,不知你家中一切可好?”
柳元州點頭,“家中一切都好,你看我們一家這不是從文安縣搬來益州城了麼。”
“那便好,歲月如梭,一晃十年就過去了。不過我還總懷念幼時與你們一同念書那時,無憂無慮,自在許多......”
十年前,蘇堰還是文安縣的小縣令。為興當地教育,蘇堰從彆地請來了頗有名望的先生,開辦了學堂。
文安縣之人世代從農,起初本有一兩個愛看書的,可有的念書念瘋了、有的因屢試不中懸梁自儘了,總之皆是不得善終。且這麼些年來,過縣試者竟無一人,至死還是童生。
於是,文安縣便流傳出一段傳說來。說是有人得罪了文曲星老爺,引得天怒,這才令文安縣讀書的沒一個好下場。
蘇堰知曉這一切隻是流言,可不管他如何苦口婆心地勸說,開辦學堂之初,還是無一人敢來。為證傳說為虛言,他便將自己的親生女兒蘇絮,送入了學堂。
那時蘇絮才五六歲,每日裡便與先生大眼瞪小眼的。就這樣過去了約莫半月,終有一日,不知從何處逃亡來一戶人家。
這戶人家一家四口,上有一老,下有兩小。蘇堰見其可憐,便自掏腰包救濟了他們,可有一條件,便是要將幼子送入學堂念書。
這中年人聽了倒高興,既可念書,又可得救,何樂而不為?於是當日便毅然將幼子——也就是柳元州,送入學堂。
自此,蘇絮終於多了個伴兒。二人念書也有了勁兒,背詩誦文皆是相互追趕。
這中年人名為柳敏生,聽說本是個禦醫。後來因牽扯入了後宮嬪妃的爭鬥之中,有人要將其趕儘殺絕,這才逃到益州來。
柳敏生在此受了蘇堰的救助,又彆無他處可去,這益州又是個距京偏遠之地,他便在次定居,還開了個醫館名為杏林館。
文安縣本是小縣,隻有一個半吊子大夫,一些小病尚可醫治,可一旦不能自愈,便會危及性命。柳敏生這一來,不出兩月便救活了好些已被閻王劃上名之人。百姓皆念其恩德,於是接著便有人告知柳敏生文安縣的傳言。
誰知,柳敏生卻不甚在意,隻當這是個玩笑就過去了。不將自家兒子從學堂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