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徐氏真相,你真是我相公?(1 / 2)

禦史大官人 水裡撈魚 7912 字 5個月前

徐安微驚道:“你的意思是...徐氏之所以沒落,是因為當年力挺崔太後,而引來不忿?當年迫使徐氏離京之人,整個朝廷的官員都有份兒?”

龐奇不加掩飾,直言自己的猜測,道:“若非如此,徐氏因何輕易銷聲匿跡?徐相貴為百官之首,何人敢染指他的家族?除非不要命了!但若是整個朝堂聯合起來,那形勢就不同了。”

徐安眉頭大皺,想想好像也是這麼個理兒。

當年的徐敬之身為首輔,受先帝遺詔,輔佐新君,權勢滔天。從某種層麵上來說,甚至可以左右朝局。

若是單個勢力,是無法輕易扳倒徐家的。

即便可以,也不可能將整個徐氏都趕出京都!

那麼,除去永和帝遺命與蕭無忌的可能性之外,便隻有整個朝堂與之反目,方能成事。

隻是,當年的徐敬之因何會站在整個朝堂的對立麵,公然支持崔太後?

永和帝平生唯一的敗仗就是輸在大景國手中,當時的大乾朝野都對大景恨之入骨,徐敬之不可能不知情,卻不知為何還要執意支持崔太後與大景建交。

而崔太後的舉動更是令人匪夷所思,先帝剛亡,她就忙著與敵國建立通商與外交關係,說起來...屬實有些過於愚蠢。

她難道不知如此一來,會招致朝野反對?

蘇明遠又是何許人也,是如何參與其中的?

最為微妙的一點是,在徐家被趕出京城之後,並沒有即時遭到覆滅。

“凶手”反而是采取了一種暗中威逼的態勢,對之進行逐步迫害。

徐敬之夫婦表麵上是正常病故的,但根據徐安繼承過來的記憶得知,現在回想起來卻是死於毒手!

由此可見,當年之事並沒有龐奇此時說的那麼簡單!

頓了頓,徐安深思道:“那你說說看,當年的徐敬之是如何以一人之力喝阻百官的?蘇明遠又是如何參與其中?此事,後來怎麼解決?”

龐奇歎了一聲,苦笑:“天景年初,朝廷未分左右相,徐敬之一人獨攬軍政大權,一家獨大!說句不好聽的,那時他若有不軌之心,整個京都亦無人能攔他。他本就是軍士出身,有多年的行伍經驗,且素有軍功,在軍中也是頗有威望。”

“比之當年故去的秦烈將軍,雖有不及,但也是一呼百應。百官有三司府兵擁護,但徐相卻有滿城的皇城軍與六大衛城的守備軍做後台。他甚至無需啟用兵符調兵,隻是往太後身前一站,一眾府衛與百官...就莫敢狂妄。”

徐安驀然一愕,道:“他利用自己手中的首輔之權,換取百官的暫時妥協?實乃愚昧之舉!”

龐奇點頭道:“正是!徐相喝阻眾人後,揚言與景國開放邊關貿易,化乾戈為玉帛,利在千秋,萬民可受益。願以身家性命與手中的宰輔之權為籌碼,換取百官暫時退去,並允許太後實行新政,為期半年。”

“半年內,若無法證明通商新政,利國利民,他便自願下仕辭官,任憑發落。反之,若頗有成效,則朝臣不得再反對。”

徐安也是苦笑:“但他後來失敗了?”

龐奇目光微妙,遲疑了半分後,卻道:“按朝廷的說法,自然是失敗了。但依照下官個人的看法,卻不一定!眾所周知,任何一條意為國策的政令,都不可能短時間內顯現效果。與大景建交,互通商貿,是否有利於朝廷稅收,惠及於民,短短時日豈能體現在賬目上?半年之期,已是最短!”

“不過,徐相力排眾議,支持太後新政尚不足三月,隴西邊關就傳來了徐相通敵的消息。朝廷百官聯合上奏,彈劾徐相,迫使陛下與太後將之革職,軟禁家中。而此新政也隨著徐相遭遇解職,流產腹中。但若能給他再多一點時間,結果可能就會不一樣。故而,在下官看來,成敗與否...並無實質定論。”

“至於蘇明遠,便是當時隴西道最大商會的會長。”

徐安詫異道:“哦?蘇明遠是隴西人士?我還以為他是蘇喆的...”

“是。根據下官所知,他確是生於隴西,並無證據表明,他與揚州蘇家有何關聯。”

“蘇明遠做了什麼,如何牽扯此案?”

“徐相要替太後實行通商新政,與大景建交,自然就需要民間商會的支持。朝野各大商會若無人願意與大景朝交易,那開放邊關又有何意義?當時,徐相四處奔走,企圖廣納民間商會,促成與大景的首次通商。但我朝臣民對大景人並無好感,又得知此事並未得到陛下的認可,便無人敢輕易鬆口。唯獨這個蘇明遠除外!”

“所以...蘇明遠先吃了這個螃蟹?”

“對!蘇明遠在隴西的商會,本來是負責幫助朝廷往西境運送物資而建立的,有現成的渠道和資源。通商令頒布之後,僅蘇明遠一家商會願插手此事。但...交易剛剛形成,坊市尚未建起完備,就曝出了通敵一事。”

“怎麼說?”

“刑部鎮捕司的隊伍,在前往隴西追捕一夥逃犯之時,意外得知邊境新建的坊市交易中,有人涉嫌販賣違禁物品。當中,便染指了軍械、礦石和軍用輜重!而主管該坊市之人,便是蘇明遠商會以及徐相麾下的一名親信!消息傳回京都後,陛下大怒,嚴令徹查此事,聲稱一旦查明事實,不論與誰牽連,不論其身份高低,皆斬不饒!”

“明白了...最後三司聯手奔赴隴西,肯定是查到此事與徐敬之、蘇明遠有關,對吧?二人因此被冠以通敵之名,徐敬之被迫下野,蘇明遠慘遭屠殺?”

龐奇悵然點頭:“是。案情查明後,蘇明遠被就地格殺,其麾下商會人員共四百九十三人,無一幸免,被暴屍荒野數日而無人敢幫忙斂收!徐相得太後力保,雖逃過死罪,權位卻已難保。”

徐安聽後,不覺輕笑。

恍若在早前龐奇說二人涉嫌“通敵”之時,便猜到了這樣的結果。

略作思慮後,才道:“且先不說徐、蘇二人是否真有通敵的事實,但毫無疑問,在當時那種情況下...想除去他們二人者,不計其數!而要想造出這樣一個既簡單而又證據確鑿的通敵案,對於刑部鎮捕司之人來說,太容易了。三司緝捕,更不必多說。”

龐奇微驚道:“大人此話之意,是暗示徐、蘇二人乃是被栽贓?鎮捕司與三司緝捕聯合製造假案,隻為除去二人?而能掌管三司之人,當時除了徐相,也就陛下和太後二人。”

“但通商新令,是太後提出的,她沒理由構陷徐相。徐相更不可能自尋死路!若此間存在隱情,涉及陷害,那幕後便隻有陛下一人...”

徐安沒有反對這樣的估測,淡定道:“正解!陛下也是通商新令的反對者之一,且是其中最有權勢的那人。他若要間接推翻此令,便有動機主導此事。隻不過深思起來,是陛下主導的可能性又不高!”

“為何?”

“因為陛下若是製造敬遠案的主謀,那便是要置徐敬之於死地!可是徐敬之下野後,卻還能過了很多年的安生日子。換言之,若真是陛下所為,怎會輕易放過他?陛下應該在徐敬之離京後,就立馬安排刺殺才對!”

“可...若非陛下,還能是誰?如果敬遠案乃為陷害的話,除了陛下,就再無人能做得出來!”

“當真沒有嗎?你不如再想想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