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第一次內閣會議(下)(1 / 2)

隻見朱元璋猛的站了起來,目光卓卓的盯著朱雄英,語氣激動的問道“大孫兒,你終於長大了,原本咱還有些擔心你有些婦人之仁,但是如今皇爺爺放心了!”

說完他還掃了眼淩漢,楊思義與劉三吾一眼,低聲道“咱知道,咱以後在史書上的名聲不會太好,咱也不在乎,咱做的一切對的起自己的天地良心,咱還沒老呢,用不上自己的孫子替咱背著罵名,就按吳王的意思辦,有什麼問題,咱背著。”

在朱元璋的強勢乾預下,雲南的事情也就這樣決定了下來。

其餘人也就這樣在沉默中同意了。

隨後,內閣又相繼討論了一些問題,都是事關國計民生的大事,在座的沒有一個是普通人,所以彼此探討,確實給朱元璋做決定提供了很多幫助。

所以幾個人湊在一起誰也沒有在乎時間,最後樸公公乾脆就將一些小吃,放在幾人的周圍,隻要餓了,就隨手拿起一塊。

就這樣,太陽很快就已經落山了,太極宮內的燈盞換了兩次之後,眾人才回過神來。

朱元璋看了眼外麵的天色,不由得感歎了一聲“時間過的真快啊,今天還有最後一件事需要商議一下,這件事商定之後,大家就都回去休息吧。”

聽見是最後一件事了,眾人不由得都伸了個懶腰,提起精神,豎起了耳朵。

朱元璋不急不躁的低聲道“淩愛卿,楊愛卿,自從洪武十八年以後,國子監就開始進行了封閉式的管理,除了進入國子監的學子外,幾乎沒有人知道國子監現在到底要做什麼,今日就讓劉愛卿給你們看看,這幾年國子監的學子都在乾什麼。”

說完,便笑意盈盈的看向劉三吾,劉老夫子也沒有賣關子,神秘一笑,隨後拍了拍手,幾個太監便將國子監內的教材都搬了出來。

朱標與朱雄英都是知道新學內容的人,所以都很淡定,但是淩漢與楊思義可就不一樣了,剛開始翻看的時候,兩人還看的雲裡霧裡,但是很快,他們兩個就反應過來了,這些都是一門新的學術流派的教材。

兩人對視一眼,同時意識到了這件事的不簡單。

這幾本教材其實很簡單易懂,雖然沒有看完但是卻已經看懂了大概,就是用最簡單通俗的語言,解釋了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讓人不再信奉神佛,而是相信所謂的科學。

這可與儒家文化背道相馳啊,儒家文化中講究皇權天授,認為皇帝是天選之人,所以才稱天子,如今百姓之所以如此敬畏皇權,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覺得觸怒皇上就會引發天譴,但是這門新的流派卻在宣楊人人平等?可以預想到一旦這門學術流派問世會對儒家文化造成多大的衝擊。

淩漢合上了手中的教材,不解的向劉三吾問道“劉大人,這是您和國子監的學子這五年來研發的新的學術流派?”

劉三吾笑著搖了搖頭,有些得意的道“非也,這門學術流派被命名為科學,是吳王殿下主編,國子監諸位教習輔助,在洪武十八年就已經編撰完成,這五年來,國子監之所以封閉管理,就是為了不讓這門學術流派泄露出去,目前國子監內有將近四千名學子,都已經專研科學有一段時間了。”

壞了,事情大條了,雖然這門科學闡述了很多這個世界的真理,但是一旦與儒家思想發生對撞,都會被撞的頭破血流,如今國子監內的這四千學子可都是整個大明最頂尖的人才,而且如今大明的科考還是以儒學為主,如果這四千名學子都轉頭學習科學,那就等於斷了科舉之路,大明的人才可能就要斷層了啊。

楊思義第一時間提出了自己的憂慮“陛下,這門科學雖好,但終究不是我大明科考的正途,讓大明這麼多資質上佳的學子學習一門無關科舉的學科,這對大明學子來說,未嘗不是一種浪費啊。”

朱元璋則輕笑一聲,淡淡的問道“如果我大明的科舉,從儒家學派轉為新學呢?”

這句輕飄飄的話落在淩漢與楊思義的耳朵中卻重如泰山。

怪不得國子監內這麼多學子會廢寢忘食的研讀新學。

怪不得這麼多年將國子監圍的水泄不通,一切的一切都已經水落石出。

原來皇帝與吳王聯手下了這麼大一局棋。

如今天下的讀書人,都是儒家文化的弟子,有的人讀了一輩子儒家經典,就是為了能通過科舉,改變自己的命運。

如果這個時候,朝廷宣布科舉不再以儒家典籍為主,而是開始推行新學,那恐怕全天下的讀書人都會徹底瘋狂。

一時之間,兩人都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了。

見到兩人的沉默,朱雄英不由得上前開口道“二位都是通過科舉,考中了進士之後,才入朝為官,有些話我也實打實的問二位,儒家的四書五經有教過什麼是為官之道嗎?所謂的程朱理學有提過如何能讓百姓生活的更好嗎?這個世界一直都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儒家文化已經腐朽,這是不爭的事實,與其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其糟粕,還不如另立新學,這件事情現在告訴您二位,也是因為您二人門生故舊滿天下,如果能得您二位的幫助,新學的推進才會更加順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