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 13 章(1 / 2)

“皇上寶愛功臣之心,遠邁前王……”

“王昂在天有靈,得知皇上追念,必會感激涕零……”

在場的侍臣實在想不出還能如何追賞王昂,隻好先說幾句歌功頌德的套話。

又有人勸道:“越國公世子高睦會試登科,年少有為,又蒙皇上聖旨褒讚。王昂得知外孫出眾,想必足慰英靈。”

皇帝聽到高睦的名字,心中得逞,麵上不動聲色地讚道:“恩,武臣子弟往往以習文為苦,殊不知,讀書知禮,方可守身。難得高睦好學,未及弱冠就能揚名科場,朕聽說,他也未曾荒廢家學,文武兼修,堪稱英傑。”

能充當皇帝侍臣的,都是朝中有頭有臉的人物,他們的家眷,大部分都參加了南樂公主府的花會,自然聽說了花會上的風波。原本事涉舞陽公主的清譽,他們已命家眷緘口,此刻聽到皇帝盛讚高睦,他們很快想起了前幾天的花會。

善體聖心的侍臣提議道:“高睦雖隻是王氏外孫,卻是王昂唯一的後裔。依臣愚見,皇上欲對王昂儘報功之心,莫如讓高睦結姻帝室,永沐皇恩。王昂泉下有知,定感快慰。”

“哦?朕當年將第四女成安公主嫁給德充的兒子,就是想讓兩家永序骨肉之情,可惜成安不爭氣,未能給王氏留下血脈。若能在高睦身上延續姻親之好,也算是了卻了一樁憾事。”皇帝沉吟了片刻,似乎在思考人選,不久之後,他又搖頭歎道,“隻是,朕待字的孫女都還年幼,與高睦年歲相當的,隻有朕的幼女舞陽公主。朕若讓舞陽出降高睦,那就是姐妹嫁甥舅,兄妹變姑侄,有傷名教,不妥。”

其實,太子的次女年滿十二了,與高睦的年齡差不算太大。皇帝如果真想給高睦配個孫女,不是沒有人選。

皇後崩逝多年,皇帝不曾再冊立新後,太子正妃作為皇家的塚婦,接手了很多內廷事務。舞陽公主絕食了整整三天,又曾發生暈厥,還傳召了太醫看診,主管內廷的太子妃,又不是個聾子,自然是聽到了風聲的。外臣不知道舞陽公主絕食尋死之事,太子通過太子妃,卻對此有所耳聞。他還知道,幼妹絕食,就是為了高睦。

因此,太子侍立在皇帝身側,一聽皇帝提及“高睦”,就猜到了父皇的意圖。他欲言又止地看了皇帝一眼,顧忌外臣在側,最終沒有張嘴。

皇帝如果真的覺得“有傷名教”,提都不該提舞陽公主。侍臣們不清楚皇孫女們的年齡,卻聽明白了皇帝的心意,他們之中不乏熟知曆代典故的飽學之士,早已說道:“先秦列國,世代為婚,互稱甥舅,屢見姐妹嫁叔侄、兄弟娶姨甥之例。古人未以此為非,故前史不譏。舞陽公主與高睦血脈不同,本非尊屬。帝女下降,妙擇勳賢之門,此古今通典。臣以為,高睦與舞陽公主年德相稱,尚主無有不妥。”

又有侍臣援引前朝的事例,充分證明了高睦與舞陽公主的輩分差彆不足掛齒。

附和聲中,仿佛舞陽公主不嫁給高睦,才是傷了名教。

“朕與德充,名為君臣,實同兄弟。朕的女兒嫁給德充的孫輩,還是欠妥。”

哦,原來皇上既想將舞陽公主許配給高睦,又不想因為這樁婚事自貶輩分啊……作為皇帝的顧問之臣,為皇帝分憂解難,本來就是侍臣的責任。也不知是哪位侍臣敏捷,迅速想到了宋代舊例。

“皇上,宋代製度,公主出降,駙馬升行,避舅姑之禮,彰公主之尊。”

所謂“升行”,是指提升駙馬的行輩,讓駙馬以父為兄,名義上成為祖父母的兒子。如此一來,原本的公公婆婆,變成了公主的兄嫂,公主就不用屈尊侍奉公婆了。

事實上,“駙馬升行”並非貫穿宋代的典製,隻是特殊背景下的權宜之計。不過,侍臣提及此事,本來就是為了給皇帝找一個抬輩分的借口,所以他口稱“製度”,仿佛宋代一直如此。

舞陽公主鐵了心要嫁給高睦,皇帝心疼女兒,又不想矮王昂一頭,那就隻能提升高睦的輩分。他本來就等著臣子替他提出這個辦法,沒想到還有前代的舊例做支撐,頓覺驚喜。

萬事俱備,就隻看高睦配不配當這個駙馬了!

“父皇,孝為治國之本,駙馬升行,亂父子之道,深礙綱常,還望父皇三思。”

移駕便殿後,周圍沒有了起居注官員,也沒有了侍臣,太子立馬吐出嘴邊的勸諫。

“你十九妹三天不肯吃喝,你不知道?”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