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之蛟魔覆海》全本免費閱讀
逐道人,殺蛇妖,聞其行而知其人,這位“雙叉河大王”焦平雖未睹麵,但其行事之強勢霸道,卻不止一次的顯現出來。
故而在自己還沒準備好,或者沒遇到修行瓶頸之前,焦平都不打算與其照麵。
在回來的路上,焦平把最後一塊赤鱬魚乾丟給了黑三郎,畢竟人家不僅是出了力,還冒了風險,自己也不能毫無表示。
至此,他從出生地帶出來的“三魚資金”就儘皆了了、全數清空了。
再度回到茅廬之後,焦平而今日常的功課,又多上一門,那就是“采氣通經”。
采氣通經脈,第一步是先改造經脈。
經脈在吸飽靈氣之後,就會變得堅韌而富有彈性,變成“靈脈”,這樣才能承擔日後脈中高速行氣時,帶來的巨大負荷。
而“通經”,顧名思義,這一小境界通的就是“十二正經”。
人體的正經總共有十二條,統稱“十二正經”,又分為“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陰經”、“足三陽經”。
十二經脈是經絡係統主體,具有表裡經脈相合、與相應臟腑絡屬的主要特征。
在道家的觀點中,人體內擁有十二個臟腑器官,即五臟六腑、再加上心包。
“心包”就是心臟的外膜。
十二經脈在體內與十二臟腑相連屬,其中陰經屬臟絡腑,陽經屬腑絡臟,一臟配一腑,一陰配一陽。
就此形成了臟腑陰陽表裡屬絡關係。
在位置分布上,十二經脈在人體體表左右對稱地分布於頭麵、軀乾和四肢,縱貫全身。
其中六陰經分布於四肢內側和胸腹,六陽經則分布於四肢外側和頭麵、軀乾。
十二經脈通過手足陰陽表裡經的聯接而逐經相傳,構成了一個周而複始、如環無端的傳注係統。
氣血通過經脈,即可內至於臟腑,外達於肌表,營運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
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
再到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再回到手太陰肺經。
“通經”也是按這個順序來。
因此,“通經”首先要通的,就是“手太陰肺經”。
經脈之上又有節點,謂之“穴道”。
故而,“手太陰肺經”的通經修行,借助穴道又有幾句歌訣可以概括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