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精神食糧(1 / 2)

村裡剩下了最後一名‘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知青,人送外號‘瘦猴子’,本名叫李乾。

他一直沒有接到返城的通知,即使申請了‘病返’,也被駁回了。絕望之餘、隻能選擇跟徐玉蓉結婚。

有人懷疑李乾之所以不能返城,是徐長富、徐長貴哥倆從中作梗,隻要他回不了城,就得乖乖娶了自己的妹妹玉蓉。

不過誰也不能確定,就算有這回事,人家兄弟二人怎麼可能向外透露?畢竟都是吃公家飯的,腦子不空,對一些內幕更是守口如瓶。

眼看村子裡該上學接受教育的適齡兒童越來越多,公社在村裡也設置了小學,孩子們不用再跑去鄰村上學了。從幾年前的成人‘掃盲’,到現在從娃娃抓起。

隨後玉蓉被安排做了一名民辦小學教師。

李乾和玉蓉的新房暫時借用知青點的兩間房子,其餘幾間做了小學教室。

……

緊接著村裡又迎來了一個振奮人心的大事兒,開始通電了,李乾沒用自己爭取,就直接被任命為電工,畢竟這是個技術活,一般人勝任不了。

架完線路,一群大人孩子跟在李乾身後,看他挨家挨戶送電。

每到一處,李乾先把入戶電路接通,然後按一下燈頭上的開關,整個屋子瞬間變的明瓦錚亮,孩子們就會立馬發出一陣歡呼,急切地盼望著輪到自己家。

隨後又安上了廣播喇叭,每家牆上都掛了一個四四方方的小匣子,從外麵接進來一根細細的鐵絲,裡麵就能發出聲音了。

每天早、中、晚三個時間段都會準時響起,最開始轉播新聞和報紙摘要,然後是天氣預報、廣播體操、戲劇選段、革命歌曲,還有孩子們最喜歡的少兒節目‘小喇叭’。

有線廣播極大地豐富了農人們枯燥乏味的生活,成為了他們的精神依托和了解外界信息的渠道,也讓家家戶戶擁有了統一的自動鬨鐘。

每天清晨,大多數人還在睡夢中,廣播匣子響起一段音樂後就開始‘嘟嘟嘟’報時了:現在是北京時間、六點整。

中午的時候,每當廣播響起,主婦們第一句話就是:“來喇叭了,該做飯了。”

晚上廣播時間會長一些,但人們把所有的節目聽完,還是意猶未儘。

秋丫和附近的小夥伴們一樣,晚飯過後喜歡到王林家聚堆,一邊玩鬨一邊等待少兒節目開始。

終於等來了,這個時候是最安靜的,孩子們坐在炕上,認真地聽著。若是有人不小心弄出點聲響,馬上會招來幾雙白眼、或者呲牙咧嘴無聲的嫌棄;如果聽著聽著忍不住想發表一句感想,剛開口,保證會有人伸出手給她一杵子。

等節目結束,才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來。有一部長篇故事《苦牛》,一位音色甜美極富感染力的女播音員每晚講一節,孩子們時常因為苦牛的悲慘命運哭得稀裡嘩啦。

如果喇叭裡傳出‘滋滋’聲響,肯定是被切換了,通常開場白都是:“廣大社員同誌們,廣大社員同誌們,現在播送一則通知……”

孩子們的文化生活一點點豐富起來,接觸到的連環畫冊也多了起來,不像原來,簡直是一本難求。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