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佛骨(1 / 2)

李晟珽大概是整個右金吾衛最聰明的將軍了。沙苑大戰之後,他立刻躲進了一家農舍,居然逃過了沙陀人的鐵蹄,平安回到了長安。

車駕西幸鳳翔,李晟珽繼續發揮自己的鴕鳥功,潛龍勿用,一直等到了聖駕回鑾。

因為有朝中紅人朱全忠的推薦,加上朝廷也是百廢待興,官員都不配套,所以李晟珽不但進入了控鶴軍,而且還當上了一個排馬官。

要知道現在的控鶴軍雖然不像武則天時候的控鶴監那麼權勢驚人,但依然打著“聖人近侍”的旗號,號稱是官家的貼身侍從。所以排馬官的名頭雖然不如右金吾衛郎將響亮,但是也管著幾十號人,足以令李晟珽開心了。

他開心的真正原因,當然意在李九娘。

靠出賣“葉家窩藏沙陀餘孽”這個情報實現了華麗轉身,現在的李晟珽,要做的就是等魚兒上鉤了。可是聖駕回京以後,卻一直得不到李九娘的消息。

這也正常,秋水棚子不存在了,他找李九娘的渠道也就斷了。雖然可以去壽王府找郡主,但他一個小小的排馬官,還沒有那麼大的膽量,敢去壽王府登堂入室。

他隻有等待。

好在這個機會很快來了。

因為李九娘也在找他。

聖駕回京後不久,李九娘得到一個消息:聖人體恤民生,所以決定舉行贏佛骨的盛大典禮,以期國泰民安。

按照高僧們的傳說,如果迎來了佛骨,那麼可以換來至少三十年的太平。

誰說隻有老百姓渴望天下太平?僖宗皇帝比他們更需要。

自打當了皇帝以來,先是黃巢,後是沙陀,他已經連續兩次西狩,破了玄宗皇爺的記錄。而且這次離開長安,更是驚心動魄。最後病倒在興元府,若非他一力堅持葉落歸根,太醫們是不會同意回鑾的。

為了太平,更為了自己的身體的健康,必須趕緊舉行迎佛骨的儀式。

當朝宰相鄭綮知道的另一位老前輩文人宰相——韓愈,就是因為抵製迎佛骨,上了《論佛骨表》極力勸諫,結果被憲宗皇帝“夕貶潮陽路八千”。所以,作為當今的文人宰相,他肯定不敢寫什麼《論佛骨表》。但是,他也理解韓愈的做法:

皇帝迎佛骨,死的更快!

不是迷信,而是事實:唐憲宗、唐懿宗都曾迎佛骨,結果都很快“晏駕”。鑒於兩位皇帝的前車之鑒,鄭綮對僖宗皇帝迎佛骨,實在是怕的要命。

不是對皇帝有多麼真摯深厚的感情。而是皇帝“晏駕”後,緊接而來必然是朝堂的大清洗。作為沒有什麼人脈底蘊的鄭綮,很難應對這種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劇烈變動。

除非,他押對了寶,選對了未來的皇帝,提前成為新皇帝的臣子。

鄭綮選擇了壽王。因為他知道,壽王早就借郡主演戲的機會,拉近了與官家的關係,同時壽王與吳興郡王的關係也很鐵。這就形成了聖人-壽王-朱全忠的鐵三角關係。

所以現在鄭綮要趕緊找到壽王,提前和他聯絡上。

壽王聽了鄭綮的分析,也覺得“迎佛骨”這件事很棘手。

進諫?他也不敢。

現在聖人已經下令,廣造浮圖、寶帳、香輿、幡花、幢蓋,以事奉迎。如此鋪張,全然不顧這是一座剛剛經曆劫難的城市。

聖人是火一般的熱情,你往上麵澆上一盆冷水?

但如果任由事態發展,聖人會不會真的步了憲宗、懿宗的後塵?

壽王不敢多想。

鄭綮看壽王拿不定主意,當即說道:

“殿下,雖然此事未必當真,做人臣的,也不敢任意妄言。但一個是,聖人在興元府時就已經染病,至今未愈;還有一個,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未雨綢繆,總勝過臨渴掘井啊。”

壽王深深地點點頭,又看了看鄭綮,便匆匆離開了。

他現在還是藩王,不該與朝中大臣聯絡,這是眾所周知的禁忌。尤其在這多事之秋,他更要防備禦史參劾。

還有一點,鄭綮隻是說“預則立”。怎麼“預備”?鄭綮沒有說,大概也不知道。不過壽王知道:現在要抓緊朱全忠,讓他在關鍵時刻務必站在自己一邊。

回到王府的壽王,馬上和李九娘談了一番吳興郡王,詢問女兒與張惠的關係。

讓吳興郡王成為孤的人!

雖然壽王沒有明確這樣說,但李九娘完全領會了父王的意思。

是時候行動了。

因為舉行迎佛骨的儀式,所有朝廷命婦都在京城等候。現在把張惠請來,聊聊家常吧。

張惠又見到了李九娘,不是在秋水棚子,而是在壽王府裡的郡主香閨,在這個隱秘的地方,兩個女人的談話可以更加無所顧忌,很快就涉及到了現在的熱門話題:迎佛骨。

其實比起迎佛骨來說,李九娘還有更想問的問題:

“如今朱使相已經榮升了吳興郡王,名副其實的從一品了呢。奴家該當恭賀王妃才是。”

張惠謙虛地笑了笑:

“謝過九娘。隻是我家官人,又是個閒不住的,聽說那蔡州的秦宗權,居然以人肉為餐,頓時大怒,這不,又領兵討伐這幫吃人匪徒,連迎佛骨這等大事,都不能躬逢盛事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