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 崇禎的負擔(1 / 2)

一個個學的聖賢之道卻一肚子男盜女娼,崇禎好不容易湊來兩百萬兩白銀當做軍餉下發,然而被東林黨層層剝削後真正下發到士兵手上的連十萬兩都不到,最後崇禎不得不以皇帝身份向東林黨借錢,然而東林黨卻個個哭窮最後隻給崇禎湊了幾十萬兩白銀,可當李自成攻破京城時從東林黨家中抄出財產光白銀就七千萬兩,寧願亡國也不願看著自身利益受損,

寧願京師被破也不願拿出白銀拯救國家,可以說那一時期的讀書人真是把聖賢書都讀到了茅坑裡,讀書本是為了增長知識報效國家,而後期的東林黨讀書則完全是為了進入朝堂貪汙受賄掌握權利,魏忠賢死後東林黨把持朝政,但相比於魏忠賢的明麵把持,東林黨則更像是暗地裡忽悠,他們用忽悠的方式讓崇禎覺得自己做對了,

用忽悠的方式讓崇禎不敢下發任何政策,以至於崇禎雖然勤政卻乾了不少蠢事,最終被忽悠的自毀長城做了亡國之君,李自成破城當日崇禎親自於殿前鳴鐘叫文武百官來朝中議事,然而文武百官卻無一人前來,陪在崇禎身邊的隻有一名叫王承恩的宦官,崇禎知道大勢已去將皇後和貴妃賜死,斬殺了所有妃嬪和公主以免朱家皇室受辱,

隨後在王承恩的陪同下來到一棵歪脖樹前,崇禎讓王承恩自己逃命,但王承恩不願拋棄崇禎選擇留下,原本因魏忠賢的原因崇禎很討厭宦官,但他沒想到最終陪自己走到生命儘頭的居然是宦官,崇禎在衣服上留下遺言,朕涼德藐躬,上乾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麵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留下這段遺言後崇禎便在那棵歪脖樹上自縊而死,王承恩跪地大叫恭送大明皇帝上路,這句話相當於為崇禎送行,隨後王承恩便也在那棵歪脖樹上自縊而死陪著崇禎離去,可以說那一時期的大明滿朝文武還沒幾個太監忠心,京城被破時就連宦官都敢手持兵刃與農民軍抗衡,而那些自詡清流的讀書人卻紛紛想著上交財物向敵人投降,

偏偏這些向敵人投降的讀書人還看不起身體不完整的宦官,崇禎因覺得無顏麵對列祖列宗死後的魂魄沒有前往黃陵,而是在世間漫無目地的漂流,王承恩的魂魄則化為一隻忠心的白犬一直跟隨著崇禎,隨著時代的變化崇禎在複雜的人流中不斷飄逸,這些人雖看不到崇禎但卻不妨礙崇禎在無意識狀態下自我修行,可以說崇禎在自縊而死後大腦進入了一種無意識狀態,

每天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隻是漫無目地的漂流,王承恩雖什麼都明白但選擇對崇禎不離不棄的忠誠,即便崇禎在修行過程中早已褪去黃袍穿著現代服飾依舊對其不離不棄,化為白犬的王承恩之所以如此厲害是因為自身早已證道,這股大道之力是忠誠證道,不管主子做的如何身為奴才隻選擇忠於主子,哪怕不受重用哪怕受到排擠依舊忠誠,

這種刻到骨子裡的忠誠是王承恩強大的原因,崇禎雖大腦意識全無但卻可以本能感受到王承恩的忠誠,以至於王承恩受傷時本能向對方靠近,靠的越近王承恩身上的忠誠大道就越強,這就是為什麼王承恩所化的白犬在體型上與大蜈蚣相差甚遠,卻能將大蜈蚣打得狼狽而逃的原因,若不是於曉燕拜見崇禎帝那麼現在上吊的人依舊想不起自己的身份是崇禎,

於曉燕看完崇禎的記憶崇禎也看完了於曉燕的記憶,上吊的崇禎似乎受到某種刺激從上吊的繩子上掉落下來,身體的現代服飾換成了黃色的大明龍袍。

“想不到啊,最後登上皇位的居然是建州女真而不是我大漢子民,偏偏這建州女真還不懂治國以至後世子孫迎來百年屈辱史。”

崇禎的哀歎展現了內心的無助,這是比丟失了江山更大的無助,崇禎原以為大明亡後李自成可建立新的國家抵抗外敵,那樣的話至少江山還是漢人的,卻沒曾想李自成在位僅四十二天就被建州女真打敗,崇禎撫摸了一下身邊的白犬看向於曉燕說道。

“朕乃亡國之君你為何要拜朕,現在的普通人見到凡間帝王不是早已不行跪拜之禮了嗎?”

“回崇禎帝的話這意義不一樣,縱觀曆史大明是除大秦外我最喜歡的一個朝代,大明祖訓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樣的態度為大明引來了不少外敵,但同樣也讓大明留下了曆史上兔國子民無比爭氣的一段曆史,晚輩接下來要迎接三界量劫,又要迎接恐懼世界可能到來的入侵,在此晚輩懇求大明第十六代皇帝崇禎能助晚輩一臂之力,晚輩定會想辦法帶您離開恐懼世界。”

於曉燕邊說邊用煞氣珠吸收周圍煞氣,崇禎之所以一直沒受煞氣影響是因為崇禎進入到一種無意識狀態,再加上王承恩極致的忠誠不受煞氣影響,但現在已經清醒的崇禎則沒有抵禦煞氣的能力,看著於曉燕真切的目光崇禎搖了搖頭。

“算了,我遊蕩了這麼久也該回家了,說來我還要感謝李自成將我葬於皇陵之中,我這輩子背負了太多太多,作為皇子時我已預感到大明將亡,畢竟我接手的是個爛攤子但我不敢忘記祖訓,有時候我很後悔,後悔為什麼我要如此愚蠢,重用一大堆沒有能力的貪官斬殺了無數有能力的臣子,朕不想把這些責任推給哥哥、父親、爺爺,

哪怕是他們害的朕最後成了亡國之君我也覺得不能怪他們,我無法管長輩是個什麼樣的人隻能管好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大名是亡於朕手,朕打算返回皇陵從此不問世事,在外遊蕩了這麼久還是在家的感覺最好。”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