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瑤靜靜地看著火光映照在郭婆子滿是皺紋的臉上。
“不過,我倒是聽他說過一些,說什麼老家在吳越之地,水鄉物產豐饒,家裡種田養蠶,也算是殷實人家。”,說著郭婆子看著書瑤,“一場水災,什麼都沒了,還衝走了兩個。逃難路上,兩手空空的,都不知道你舅爺是咋堅持到我們青山村的。”
郭婆子三言兩語概括了逃難的過程,但書瑤知道,一大家人逃難,最後活下來一個,其中的艱辛不言而喻。
不難推測,路上一起逃難的,和老郭頭一樣失去親人的不在少數。
郭小山把柴往灶孔裡添,疑惑不解的問道:“洪水都衝沒了,那一路上我爺吃啥?”
郭婆子不再言語,敲著盆走到院裡咕咕咕的喚雞啄食。
拍拍手上的灰,書瑤想到了現代的很多影視劇,都美化了逃荒的過程,什麼沿途乞討,賣身為奴……用她的話來說,這些情況可能存在,但是靠著這種方式成功逃難的概率很小。
逃難,不是一家人一村人搬遷的小事。
華國自古以來都講究故土難離,人離鄉賤。
逃難——這就意味著要離開家鄉,丟棄祖祖輩輩經營的土地,對於傳統農耕文明下成長的華國人來說,是最迫不得已的選擇。
被討論的老郭頭正帶著家裡不多的銀子,和書成業一起打聽糧價。冷不丁的他摸著耳朵,好端端的咋發燙呢?
郭大山沉默的跟在爺爺和表叔身後,看身量他已經是個少年了。但他沒怎麼進過城,就連鎮上,也隻是賣糧還有跟爹一起賣獵物來過幾次。
和大山的目不暇接不同,書成業坐在牛車上鬆了口氣。
從青山村走到鎮上先不說,離開鎮上的糧鋪以後他們一口氣走了一個時辰,整整兩個小時啊!
還好在半道上遇到了拉柴的牛車,好話說儘又搭了銀子坐了半截路。
總算到了目的地盤城。
雖然是第二次來了,但是和昨天情況不一樣。昨天他是搭著郭家的人情讓裡正給弄了證明,又在鎮上租了牛車才到盤城補辦戶籍還順便當了鏈子。
當時就急著辦理戶籍了,心裡念著事,一來一回也還好,不是很辛苦。
沒想到今天在鎮上打聽糧價,不打聽不要緊,一打聽牙花子都疼了,直接把他和老郭頭乾沉默了。
老郭頭說了往年賣糧食八文一斤已經頂天了,人家還要拿曬得不夠乾、嗑不出響、不夠飽滿來壓價。
可是鋪子裡加工完往外賣,粗糧是十文,去皮磨了又磨的細糧是十五文,南方來的精米二十五文,碎米也得十八文……
所以家有餘糧的,都不舍得往外賣。自己在磨坊推推碾碾,初一十五自己趕集賣粗糧,也比直接賣給糧鋪合算。
按理說陳糧便宜,可一打聽,陳糧的價格已經快漲到細糧價了。
原以為自己揣了兩錠銀子,差不多夠了,現在看,夠嗆!
都說家有餘糧心裡不慌,現在他可算是明白了。
最氣人的是小鎮子就兩家糧鋪,拽得二五八萬的,一副看人下菜的樣兒。夥計斜著眼瞅他和老郭頭還有大山一身粗布,愛搭不理的,結果他們一問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