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冰冷的數字(2 / 2)

“周大人,李大人,本王前幾日讓你們統計的數據,彙總出來了嗎!?”

“稟殿下,去歲天啟四年,全國征收的各種糧食稅賦,上繳朝廷的部分,全部折為現銀後,約三千八百萬輛,比天啟三年少了二百萬兩;其中大頭是田稅約兩千萬兩,比上年少了三百萬兩,主要是因為地方出現天災繁多,朝廷免去了受災地方的稅賦;二是七大關和三大市舶司收稅八百萬兩,和上年基本持平;三是糧茶特許商費,約四百萬兩,比上年多了一百萬兩;四是劃歸朝廷的西南鹽稅和成都織造局,共得三百萬兩,和上年持平。這四大項加起來三千五百萬兩,其餘三百萬兩,就是各種零散的收入。這就是計入朝廷的三千八百萬兩。至於歸於內廷的鹽稅礦稅和江南織造局的收益,臣得到的數據是一千萬兩左右。魏公公不知道老夫的數據是否有所出入。”戶部尚書楊成喝了口涼茶,歇一歇。

“楊大人的數字沒有錯,去歲押送內廷的三大銀,確實有一千萬兩,除去內廷各項開支以及朝廷各種封賞後,大約還有五百萬兩。”魏忠賢認可了楊成的賬麵數字,但那些偷偷運送回老家的各種金銀,魏忠賢是不會認可的。

“去歲開支,最大頭莫過於對東北建奴和北方草原部族的用兵,這兩處軍費高達三千萬兩。東南沿海的倭寇,也花去了近三百萬兩。”楊成提到了朝廷花錢環節,開始莫名心痛。

“其次就是皇族的用度,去歲應付一千萬兩,實際支付了三百萬兩,拖欠七百萬兩。”將朱家這些皇子皇孫當豬養著,是太祖成祖形成的國策,不過隨著大明朝財政的崩潰,這些皇家俸祿,就開始了各種拖欠,最終基本是打了個三折。

“然後是朝廷各級官員的俸祿,加上前些年的拖欠,去歲應付四百萬兩,實際隻付了兩百萬兩,拖欠兩百萬兩;還有就是黃河和運河,這兩河的日常疏浚維護,去歲撥付了四百萬兩。最後就是一些臨時發生的開支,比如救濟災民,還有修建殿下府邸,大概花了四百萬兩。總共開支是四千四百萬兩。實際虧空是八百萬兩。”楊成放下了手中密密麻麻的賬單,作為大明公司的財務總監,壓力其實是最大,到處都是伸手要錢,但是大明朝的國庫早就是空空如也,在許多年之前就已經是寅吃卯糧了。

朱由檢聽完這些數據,長長歎了一口氣。他讀過曆史書上記載的,明末國家財政破產的事情,但此時方才明白,如今國家的財政已經窘迫到了如此的地步。國家財政收入的絕大部分都用在了和建奴的東北戰線,隻有一丁點的錢財用在飽受各種自然災害的平民百姓的救助之上。這也是大明朝最後亡在了農民軍手裡,而不是亡在了建奴手上的原因。

內憂外患,到底哪個才更為致命。

“殿下,這是薊遼總督布防圖,這是宣大總督布防圖。”兵部尚書令小太監推出來兩張碩大的地圖,這是從兵部臨時取下來的,上麵的城池道路,山川河流,衛所布置,所畫十分詳細。沒辦法的事,明軍已經在東北打仗打了幾十年了,什麼樣的地方都給摸過一遍了。

朱由檢貼近了這兩幅作戰地圖,可惜吏部和兵部都沒有找到孫承宗袁崇煥的名字。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